日期查询:2023年03月08日

翰墨逸情 妙造自然

———浅谈王亚书法艺术 ●赵宝琴
        龙得胜 原名王亚,1964年生,山西汾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董寿平书画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傅山研究会顾问、山西大学书法硕士生导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山西省艺术创作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书协第六届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第五届书协副主席、山西省第三届青年书协主席。
   王亚同道,从小受其家庭熏陶,识文写字,后又师承董寿平先生学习书法。他对书法艺术数十年如一日地热切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深感敬佩。他举止儒雅、言谈得体、待人热诚、彬彬有礼,颇有士大夫式的人文风度。他治学严谨,精书法,善诗文,虽身游宦海,然于书学研究著力甚多,同时书法艺术作品创作极多,业内景仰,莫不交口称赞,堪称三晋书坛之翘楚。
   王亚启蒙识字阶段,受赋闲在家的父亲言传身教,开始在旧废报纸上临帖练字。10岁那年,与邻居小伙伴,在当地造纸厂玩耍时,偶然在废纸堆里发现了两本字帖,分别为唐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的《文赋》、颜真卿的《多宝塔》,他如获至宝,窃之而阅。把字帖拿回家后,由父亲开始辅导他悉心临摹,后又临摹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帖,在父亲这种特殊的教育下走进了书法之门,勤学苦炼,日久功深,不仅认识了很多汉字,而且书写的毛笔字也越来越好。20岁前后,他倾心于学习魏碑,后又逐步转入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派书法,对帖学书法之墨韵神采投入了大量精力。书法之路由碑入帖,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王亚与董寿平先生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董老是驰名中外的书画大师、美术理论家、鉴赏学家,在海外被誉为“继承传统,走出传统”和“人间国宝”书画巨匠。董老的书画艺术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当代中国画坛一代宗师。上世纪90年代,董寿平先生将精心创作的200幅书画作品捐赠给山西太原晋祠董寿平美术馆。那时王亚与董老交往甚密,心神共鸣,认为董老不仅在书画、国学上造诣深厚,而且为人谦和、襟怀坦荡,淡泊名利、高风亮节。董老这种文人气质和长者风度,对王亚影响颇深,他对董老更加仰慕。在省政府工作期间,只要赴京公务,他总要专程去看望董老。每次见到董老,他都会谈到明代洪洞董氏,或自己学习研究书法理论知识与临摹古帖的体会与看法,同时还将他书写的书法作品拿给董老“敬请指教”。董老认为,一个在政府机关任职的年轻干部,竟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倾心书法,长期临摹不辍,实属难得,给予了他大力鼓励与赞赏。实际上,王亚原本是向董老学习绘画,但董老在看过他的书法作品后,便劝勉他还是学习书法,指出书法对他在政府机关的实际工作最为实用。自此,他便坚定了学习书法的信心,每天清晨5点早起读书写字。董老对王亚既有理论的指导,亦有笔法示范。董老告诫他,“学书法时要善于行气,凝脚下之气经周身一脉贯通,最后由笔端而出,作品才会有气韵、有气势”“所谓力透纸背,书法时应当是腿上发力,而不是臂上发力”“握笔千万不能太死,松握笔方能凝其气”“要像董其昌所讲,遍读古帖,方能得其笔墨之神韵”,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王亚不断学习实践,书法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上世纪90年代,年事已高的董老想把家族资料整理付梓,留与后人。当时,山西大学古籍研究所正在整理《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王亚身为董门弟子为此套书籍的出版梓印积极奔走筹策。此项工作历经6年,《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共3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使得董氏家族文化汇入了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也使王亚对董氏家族的家学渊源有了更多接触了解,同时从董老身上体会到其积淀深厚的国学底蕴。现在,王亚仍继续为董老家中遗留的部分信函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编撰。他与董老十余年的频繁交往,耳濡目染,在他的翰墨之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他一生学习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令他技艺猛增,终身受益。他的同门师兄、著名书画家吴悦石评价:“王亚先生得先师董寿平先生亲授,聪敏笃行,狷介自守,唯其于书法用功甚深。”
   王亚的书法入古出今,博采众长,自具风貌。观其书法,上溯魏、晋,初学唐楷颜真卿,行草植根于晋唐“二王”,对右军笔法长期浸润,尤以《兰亭序》临习日久。对唐陆柬之行楷《文赋》用功颇深,并临习柳公权、董其昌等古帖,后草书对三晋书法大家傅山先生的连绵狂草着力尤多。在深入临帖过程中,悟得古人妙法,取精用弘,书艺大进。他的书法楷、行、草皆精,兼学魏碑和篆、隶。无论是哪种书体都统一在大气厚重、雄强恣肆的书法风格之内。他的书法风格与其自身的心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心性决定着一个人书法的高度。王亚认为:“笔墨的核心在于‘写’字,写的秘决在用笔,用笔之妙全在生命情感与精神品格的把握上。”他在研究书法的过程中,把学习书法与读书结合起来,从传统文化层面去把握、理解、研习和展示。他在研究书法理论的同时,每天展纸练字,用以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从其书法作品来看,他对毛笔的驾驭能力已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无论是轻重缓急、枯涩浓淡、谋篇布局都控制有度。
   好的书法作品要写出神采,这个神采正是作者较高的艺术造诣、精神气质和文化素养在作品中的综合反映。正如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唐张怀瓘《文字论》:“善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前人强调了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创作要重视内在的美、精神的美,而不是形式美。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在书法理论上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一著名的书法艺术创作原则,这在书法审美上是一个重大开拓。“四宁四毋”,在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书道之“至思”即最高境界,是拙,亦即丑、支离、直率,这也是他所说的劲瘦、挺拗、率性操觚、清真等意。实质上是说,他在书法上追求的是纯真的自然美,清新的艺术美,高雅的欣赏美。二是书道之“造作”美,是巧,亦即媚、轻滑、安排,这也是他所说的圆转、流丽、华光、润秀等意。傅山对这种“造作”美,不那么赞赏。傅山先生还十分重视艺术家的思想品格修养,他特别强调:“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要学习书法,必须首先加强修养,只有作一个不平凡的人,写出字来自然就不同流俗,高超古朴。
   王亚在学习书法方面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现的意蕴、情趣。正是由于书法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古人才认为‘字如其人’,清代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正因如此,道德、学问、文章都是人格的一个部分,为书法格调的确定提供了佐证。”
   王亚楷书,上追宗魏、晋,并得颜真卿书法风貌。他题写的《曙光》《芳华青春》(见图一)《倍思亲》大字作品,书法端雅庄重,用笔沉着稳健,用墨浓淡相宜,入笔苍劲有力,收笔浑厚饱满,洒脱自然。笔正字正,字的笔划,俱气势浑放,恢宏雄壮,大气磅礴。显示出了书者气质的雍容大方及其深刻不俗的笔墨功力。他这气度之严谨,一如其为人与治学,以及学养、性格与书法气象和谐相通的写照,唐柳诚悬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著名书法家姚奠中先生为王亚题词:“文有见识,字有功夫”。
   王亚书清代彭端淑《为学》(见图二)一首楷书作品。此件以颜体为根基,并吸收陆柬之的笔意,自成面目。其书法悉用中锋,用笔遒劲,方圆并用,圆浑雄厚,温润自然。其法度严谨,体势宽舒,结字端庄开阔,真气饱满,运行之中有苍迈含宏之气。作字一笔一画俱应规入矩,字字独立而气韵贯通,全神贯注,稳定写出,挥洒自如。愈见其笔下功力之精到。整体作品充满着一种宏伟的气势、雄迈的风格。在此件作品中最能体现出书者对颜体书法的深刻理解和笔墨运用上的娴熟技巧。书者数十年,俱与鲁公及诸名家古帖相对,心摹手追,不舍昼夜,将学鲁公之风神气韵汩汩然涌笔下。正如傅山先生云:“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王亚录唐刘禹锡《陋室铭》(见图三)楷书碑刻拓片作品,得力于颜、柳两家。其书法端庄严谨,凝重沉稳,刚劲挺拨,提按合节,收放自如。其笔画撇轻捺重,撇起重出轻,捺画沉重,出波极短长,而厚即舒展。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字气凝重,丰腴中筋健力满,雄健中亦见清媚。结体上端庄俊丽,在严谨中具有开阔的气度,展现了精湛深厚的技法功力和孤高不俗的审美品格。此作品是书者碑刻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王亚小楷,所书《心经》(见图四)是一件尺幅较小的竖幅小品,其尺寸纵5.5厘米、横1.7厘米,全文260字。此幅作品与他以前写的小楷手札等小品风貌略有不同。这幅作品在取法晋、唐书风基础上,又熔入魏碑笔意。其书法端庄,结体平正、气息内敛。用笔劲健挺拔,点线精到、起笔横截而下,行收提按亦方劲果断,提勾用笔尤为爽利,具有射石没镞之力。整体工整匀称,行笔遒劲舒展,转折处亦圆浑通和,气韵贯注而清畅,清健秀美,其运转自如,即力透纸背。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以轻松自由的运行态度与娴熟的笔墨能力来书写。傅山云:“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书者对傅山先生的书法理论思想能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研究,并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挥,在作品中流淌着一派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息,表现出书者的强力个性和独特风格。
   王亚近年来致力于以书法传播国学经典,他以行楷手书《弟子规》(见图五)长卷,凡一千零八十字。他的行楷书法作品,既有楷书,又有行楷,时而还掺杂着草书,别有一番新意。唐楷以法度胜,而在王亚的楷书于法度之外又多了几分灵动和情趣,多有行书笔意。王亚此件作品,以平稳为主,舒性书写,笔划圆转灵动,自然浑穆,气息爽健,血脉畅达。字体大小错落有致,轻重变化处理到位,点画遒健飘逸,运笔流畅,洒脱自如。通篇行气连贯,行笔疾缓相济,有行留迭宕之势。王亚的书法正是自己学识、修养、性情、志趣的体现。他手书的经典《弟子规》,以行楷书写开蒙之学,以翰墨承传教化之德,现已编著出版,流布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沈鹏先生欣然题词“学书规范,道法自然”。
   王亚行书作品,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他录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明洪应明《菜根谭》一幅对联词句(见图六),内容:“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其用笔圆转流动,笔墨丰腴,结体宽博,中锋提按顿挫,具有力度。结字长短欹正不拘,自然生动,自首至尾,落纸果断,笔力雄强苍劲浑厚,笔势豪放,气势磅礴。书者将内心的情感在笔管中表现出来。他所书的《秦风·无衣》诗一首行书作品,其内容是出自《诗经》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此幅作品,书者落墨大胆,用笔厚重遒劲,雄健超逸,笔圆墨润,精气饱满,有晋、唐遗风,尤得颜体气韵。书者故意将“王、无、與、偕、师”等诸字放大,俱重墨大书,笔下似有千斤之力,同时用来能稳压此幅字轴的重心。又如“子、兴、矛、谭、曰”等诸字较小,笔画稍细,但灵动有致,是书者挥毫书写时那一刹间偶发情绪的自然流出,明显有笔姿墨情的对比变化。字与字之间大多不相连缀,但情绪都能贯通,行距安排合理,运笔潇洒自如,风格浑厚,有自己独特面貌。这幅作品透射出充盈雄厚的传统功力和文雅不俗的底蕴,表现出了一位书法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王亚书唐代杜甫《秋兴》(见图七)八首诗十条屏巨型行书之作。其书法落笔痛快沉著,结字宽博疏灵,笔意练达飞动,自首至尾,无一懈怠,气脉畅达而完整,笔者以高超的控御功力,使用中锋行笔,挥毫泼墨,将杜甫《秋兴》八首诗巨大篇幅文字随意写出,其笔到意到,一气呵成,给人以势通意连之感。通观十条屏全幅作品情绪活泼,精神焕发,笔势疏放自然,气韵潇洒飘逸。这样的笔趣、字势形成了起落迭宕的章法美,耐人品味。此乃是书者心情闲适、书兴正酣时得意之作。
   王亚生活在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三晋大地,地域文化熏陶造就了王亚豪迈奔放的性情,而这一性情无疑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王亚草书,即大草,植根于晋、唐,胎息于“二王”,后尤受明末清初三晋书法大师傅山先生的影响。他对传统书法经典也能深入研悟,使他掌握了一些草书笔法的精髓,以一己之胸臆化古法于笔端,造新风于翰墨。他录唐王维《远元二使安西》(见图八)诗与唐张继《枫桥夜泊》七言诗草书作品,书法中锋用笔,其线条流畅,提顿自然,转折圆劲,挑趯挺拨,结体的长短、疏密,墨的浓淡、干湿等运用恰到好处,加之多见淡墨飞白更有清雅韵致。每幅作品通篇二十八字,整体气息畅达而贯通,牵丝萦带,随意写出,笔势奔放,气势豪迈,形神兼备。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犹如古树盘藤,龙蛇飞动,一笔而成,表现出了书者狂放不羁的情趣、刚健恢宏的气概。蔡襄《自论飞草书》中云:“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
   王亚篆书,始学秦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政策,罢其他各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者,秦系文字遂成中国书体正宗。秦宰相李斯受命制定新书体,创造了气息高雅、整齐端庄的小篆,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等。篆书皆有高古之气,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现在。王亚在临习小篆时,以中锋用笔,欲追其运笔圆转劲峭,质朴自然。其书法劲秀圆健,结体严谨,笔势流畅。
   王亚隶书,尤爱汉《曹全碑》的严谨刚健、《张迁碑》的古拙浑厚,故在临写中除求其形似外,更想表现它的碑味,这是王亚的一种尝识或愿望而已。他的隶书,在用笔的起、承、转、合上来把握细微的变化,再加上篆书元素的介入,使得他的隶书俱能古朴浑厚,笔力雄健。
   王亚历经数十载笔墨的磨砺,对书法艺术执着的坚守,他继承传统,变则创新,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种大展,并在韩、日等国展出,先后为五台山、藏山、金华智者寺等文物名胜风景区题写碑刻、楹联、匾额等。同时,他还致力于以书法传播国学文化经典,先后出版有书法专著《大漠情思》《孝经》《弟子规》等,其中行楷版《弟子规》被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第65次年会指定为专赠书籍。他在书法创作之外,书法理论亦建树颇多,撰写的学术研究论文《书法的六个基本特征》《关于中国书法艺术属性的思考》《还傅山“四宁四毋”之本意》《摭议书法艺术中的智慧及禅修》等,发表刊载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大众书法》等国家重点权威报刊,令人钦佩。特别在《还傅山“四宁四毋”之本意》一文中,他说:“当傅山先生的‘四宁四毋’引发了后人的一系列误解时,要纠其偏误。”并对傅山“四宁四毋”本意提出了自己不同时流的看法。他提出了“关于‘四宁四毋’的补充———‘四要四不要’观点”,希望能对傅山先生‘四宁四毋’理论有所补益。‘四要四不要’,即要‘神气’‘逸气’‘静气’‘雅气’,不要‘俗气’‘流气’‘燥气’‘匪气’。而雅气、静气、逸气、神气,才是书者要真正追求的书法神韵”。王亚对有关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化禅修及禅意书法谈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及认识,并进行了系统阐释。他对中国书法艺术属性、对当前书法界美丑、雅俗争论也提出过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希望他的这些观点能为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会起到一定作用。
   王亚在繁忙公务之余,孜孜以求,锐意进取,自觉加强对中华国学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持之以恒地用书法去探求艺术之美,乃是我侪值得高兴并向他学习之处。他的品行亦为同道称赞,他时刻牢记先师董寿平先生的教诲和影响,一不图名、二不谋利,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坦荡做人,勤勉奉事,严格律己,励志修身。希望王亚能继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更多气质不俗,温润心灵,更新、更美、更精彩的书法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