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虫”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从读小学的时候开始,我对各种昆虫都很感兴趣,尤其喜欢威武帅气的‘扁锹甲’,所以给自己起了这个网名。”宋晓彬说道。从小的兴趣爱好,在若干年后,成为这个90后上海小伙为之奉献青春的事业:而立之年,他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成立了大城小虫工作室,致力于以多元化的方式观察记录中国物种多样性,并通过科普作品的方式对公众进行宣传。工作室以上海作为起点,调研本土物种及环境的变迁对它们的影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提供专业的数据参考。
大城小虫 搜遍全城找到1000种昆虫
当记者联系到宋晓彬的时候,他刚从外面采风回来。原本住在长宁的他,前段时间搬去了松江,一有空闲时间,就骑着自行车去附近的佘山、辰山、天马山、小昆山找虫子,做调查。“昆虫是世界上最为繁盛的动物类群之一,在生态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针对上海地区各动物类群特别是对鱼、鸟、兽等脊椎动物的摸底调查已经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上海究竟有多少种昆虫仍是未知数。上海是我们几个小伙伴长大成人所在,带着这份情怀,我们将编写一本上海昆虫家谱作为工作室首要任务。”宋晓彬说道。
宋晓彬从上海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先是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了一年,之后便辞职与认识多年的“一起玩虫子”的小伙伴们一同创立了工作室。
可能有人会问,昆虫那么小,犹如大海捞针,有没有什么发现、观察技巧?
宋晓彬表示,针对不同的昆虫,他们也会有不同的寻找和观察的技巧。比如发现的几种上海本土的新物种,体型都非常小,最小的只有2毫米,最大的也不过5毫米。要想在野外发现它们,除了要有好的眼力外,他们也会使用到一些专业工具。对于栖息在土壤落叶层及朽木里的昆虫,会使用到筛子和筛盘对其进行分离挑拣。此外,对于一些食性较为特殊的昆虫,他们也会根据昆虫的习性制作专门的诱剂和陷阱进行收集。当然,运气也是发现稀有昆虫的重要因素。
都市寻虫 为新发现的物种取名“上海”
工作室把前一阶段的调查成果汇总成一本《上海昆虫1000种》公益手册,收录了在上海发现的18目、233科、共1000种虫子,每一种配有清晰的图片,让其他爱好者们可以在野外能够快速识别。《上海昆虫1000种》一共制作了2万册,一经推出,便被大家一抢而空,一本难求。
在这本《上海昆虫1000种》中,也收录了宋晓彬近些年陆续发表或参与发表的上海3个昆虫新种——上海双斑粗角步甲、天马华冥小葬甲、虹桥莱甲。
“算起来,第一次邂逅上海双斑粗角步甲,其实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在离我家不远的天山公园。当时因为知识储备和比对条件的有限,没有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物种。而当我再回去找它的时候,那块地连同周边一起在进行施工改造,原有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外界干扰,所以那只上海双斑粗角步甲也就无迹可寻了。”宋晓彬回忆道,“转机发生在8年以后,一次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采风,我再次巧遇这个物种,而且还一下子发现了超过200只!经过两年的调查论证,包括从国外调来已知昆虫标本进行比对,最终,确认这是一个新物种,并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为其取名‘上海’,希望全世界的昆虫爱好者一看名字就知道它来自阿拉上海。”
为了让更多关心上海昆虫多样性的爱好者加入到工作室对上海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之中,宋晓彬和小伙伴们还发起了“上海昆虫多样性公民科学家调查团队组建”倡议,号召所有关心和有兴趣深入了解本土昆虫多样性的小伙伴加入,完善上海昆虫物种的相关数据。目前,已经有200多名昆虫调查志愿者加入,这些公民科学家将通过记录、数据分析、制作标本等开展科研工作。据宋晓彬介绍,预估上海昆虫可能在3000种以上,所以接下去的工作量还是非常浩大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完善对本土物种的认知。
一起玩虫 引导青少年开启自然探索之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还和上海植物园合作,特设了“上海昆虫多样性公民科学家培训计划——青少年版”。“在自然界中,昆虫会取食植物的叶、花粉和花蜜等;反过来,植物也会抵御动物及昆虫的取食。当然,植物与昆虫之间除了取食和防范的关系外,还有互相帮助和利用,它们协同发展,共同演化。因此,植物园是探寻本土昆虫多样性及其与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天然教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通过线上讲座、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昆虫爱好者,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上海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的工作中。”宋晓彬说道。
而其实,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做各种自然探索课程,充分利用市内优秀科普场馆和户外资源,通过严谨的科学教育体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让更多青少年从尝试接触自然开始逐渐爱上自然。在寒暑假期间还会组织孩子们前往自然生态秘境考察,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自然探索之路。
“我们鼓励大家多出门,多去户外,只要出勤率足够,总能有新的和有趣的发现。”宋晓彬说。 据《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