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1月16日
委员声音

12位省政协委员聚焦高质发展议政建言


    本报记者 田凤凤

  生态碳汇、文物保护、开发地下空间、盘活存量资产……1月14日下午,12位省政协委从不同角度就促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推动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进行了大会发言。
  会上,省政协委员檀国榕、尹江鳌、闫卫平、郭颖、张云鹏、王岫、焦斌龙、张漓雅、柴宝峰、梁清燕、王国华、李剑英代表各民主党派或工商联或本人发言,分别就推动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加强金融服务、培育产业新动能、稳投资促增长、推进我省林业高质量发展、以服务外包助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数字赋能中小企业、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推动农业特优高效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赋能市场主体倍增进行大会发言。
  发言中,委员们谋发展、话民生、建诤言、献良策,就相关话题指出目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分析了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发言观点新颖、思路清晰、措施务实,凝聚着委员们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充分体现了委员们围绕中心履职尽责、情系人民议政建言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参政议政水平,彰显了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展现了委员们用心用情用力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精神面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等委、办、厅、局的负责同志通过视频方式听取了大会发言。

开发地下空间储能 推动能源革命

  省政协委员檀国榕代表民革山西省委会在大会发言。他表示,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储量丰富,经历近30年高强度的采煤,全省废弃煤矿腾出的地下空间十分巨大。根据自然资源部统计,2016至2020年,我省关闭煤矿的井巷可利用地下空间为1668.46万立方米,为发展地下空间储能创造了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我省储能技术,蹚出一条符合山西实际的“绿色能源+新型储能”的新路子,是应对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他建议,集中力量开展地下储能技术研究和商业化应用。探索研究可行的储能财税支持政策,目前储能成本较高,其他省份主要通过政策支持等形式推动储能建设,用户投资意愿较低,应当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结合我省新型地下储能发展的需求和成本下降趋势,深入研究储能投资补贴、税收抵免、无息贷款等财税支持政策的可行性与合理补贴标准,充分调动储能投资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开展地下储能试点。在引黄工程北干线的朔州、大同等地开展地下蓄水储能试点。在朔州、大同等地可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开展引黄水资源的地下抽水蓄能试点,当电网在负荷低谷期时,利用富余电能将下水库水抽至上水库;在电网处于负荷高峰期时,将上水库水放至下水库发电。一方面可充分用好分水指标,另一方面可同步解决地下水污染和地质安全隐患等系统问题。在其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开展地下重力和压缩空气储能试点。传统的抽水蓄能技术和改进后的重力活塞驱动式抽水蓄能技术都是通过水力能量实现储能,而重力储能则是直接通过机械运动方式控制能量的储存与释放。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教授柴宝峰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碳汇远高于工程封碳,而且成本低、效益高。据了解,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57%,为我省依靠生态系统碳汇提供了现实土壤。但目前我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有植被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足,效益不高;碳汇经济不成规模,缺少市场;企业参与的渠道不畅,能力不足。此外,各类生态修复项目中,仍然存在政策和融资机制方面的问题。
  他建议,立足现有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经营性碳汇项目,创新性培育林业碳汇市场。探索新型碳汇交易模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发展“负碳经济”,助力“工业固碳”产业。发展“富碳农业”,推动“农业固碳”产业。努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发展碳汇经济,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让转型态势更加强劲、生态底色更加靓丽。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创新,实现我省绿水青山走向金山银山,为山西蹚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作出生态贡献。

搭建共享文物平台 彰显文化强省自信

  省政协委员、山西省古建筑集团董事长王国华表示,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仍不同程度存在落实文物保护政策不到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力度不大、文物活化利用不足、行业人才断档严重等问题。
  他建议,结合我省当前文物保护现状,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细化政策规定。我省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搭建开放共享的文物领域跨界合作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盘活文物资源,推动市县保文物“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民俗文化活动,对散落在我省乡村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推进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全民艺术普及、全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建山西文物保护示范村镇,采用“文化+旅游”的模式,以示范村镇为“点”,以历史和文化为“线”,打造一批文旅新产品。加大对古建匠人这一群体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建立老艺人档案,开办“匠人学堂”,组织传统匠人走进学校和企业开展培训,着力打造文物保护行业人才“蓄水池”。

发展服务外包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省政协委员、省贸促会副会长王岫表示,服务外包是数字贸易的重要体现,也是绿色经济的代表形式。2021年我省服务贸易额仅占全国的0.56%,其中数字贸易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0%。我省累计开展境外商业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的企业不到700家,合同执行额1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20余家,而我省的软件开发企业数在2016年底已达到2064家,开展离岸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只有4家,其中年销售额百万美元以上的仅有1家,应该说我省可挖掘的跨境贸易市场主体空间很大。
  多年来,我省承接了来自香港、印尼、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包服务。这种服务贸易形式规避了地理限制,促进了技术贸易的发展。我省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服务业的提质发展。我省应当借助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潮,依靠良好的工业基础、软件基础、人才储备,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她建议,政府搭建平台,将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同软件开发行业充分结合,以软件服务的形式进行呈现,鼓励我省服务外包企业同工业制造业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整合在岸离岸服务外包资源,形成合力,逐渐由国内向国际拓市场、抢订单,推动服务外包产业“联合出海”。
  同时,联合智库,整合各方力量,解决“能不能”的问题。我省应尽快寻求与专业机构合作,对我省服务贸易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明确重点领域,制定发展规划。聚焦重点,利用优势产业,解决“行不行”的问题。我省可以借鉴大庆模式,通过优化流程和重组产业链,把煤、焦、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纵向和横向的服务外包业务释放出来。走出去、引进来,形成现代服务业与传统资源型工业产业良性互动的合理局面,有效拉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发展,推动服务外包做大做强。

盘活存量资产 稳投资促增长

  省政协委员、山西国元专业服务集团董事长郭颖表示,盘活存量资产是新阶段经济的新引擎。通过市场化方式盘活交通、水利、能源、产业园区、仓储物流、市政设施等领域的闲置或低效存量资产,能拓宽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的渠道,能加快沉淀资金回收,能有效补充增量资金的不足,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5月国家出台了盘活存量资产的相关意见,2022年12月我省出台了实施意见。委员在调研和实操中,发现优质资产不好找、产权不清晰、社会资本接盘意愿不高、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运作周期长、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她建议,全面清查资产,建立资产台账和储备项目清单,积极筛选具有一定收益、投资回报机制明确的存量项目,分地区分领域建立存量资产台账,提出相应的盘活路径。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参与项目筛选评估等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需要第三方定价的项目进行合理定价,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和合规性,使存量资产尽快具备盘活条件。选择高水平的社会合作方,提升资产管理运营能力,充分论证盘活后的运营方案,保障并督促受让方做好运营管理。同时,可以让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城投平台公司参与存量资产盘活,进一步提升其业务规模与产业能力,带动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合理选择盘活模式,实现效用最大化,进一步优化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运作机制,缩短运作周期,进一步优化资产证券化发行流程,明确定价标准,不断提高盘活效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工作合力,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开展盘活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存量资产持有人和金融机构等开展业务培训,宣传典型案例,提高操作水平。

加强金融服务 助力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山西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尹江鳌表示: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全省各界通力协作下,我省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但信贷投放难与企业融资难并存,信息不畅、动力不足、需求不旺等堵点有待进一步疏解。2022年以来,全省各项存款增势强劲、煤企集中还款普遍,贷款需求相对有限、投放难度增大。目前,全省存贷比较2022年初下降2.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如能达到全国水平,贷款余额可增加约5000亿元。
  他建议,把政策更好地“落下去”。着力提升政策宣讲的及时性、准确性、直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借助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等,及时发布解读政策;及时开展行业、系统、条线等政策宣讲和实操培训;定期梳理并向市场主体推送政策“大礼包”;调动基层一线、服务窗口积极性,区分受众类型、丰富推广方式,力求政策及时准确地应知尽知。
  用好政策,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用好支农支小、科技创新与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提升金融供给效率;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动金融机构做好项目推荐把关,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引导市场主体及时关注并用好政策,快速全面享受政策红利。跟踪政策,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拟出台政策效果评估,加强政策协同配合,提振发展信心;强化跟踪督查,对政策传导落实不到位的区分情形倒追问责;适时公布政策执行情况,回应关切,稳定预期。
  把平台更好地“用起来”,金融机构应主动向信用信息主管部门反馈数据需求,推动提升信息标准化水平;引导市场主体讲诚信,及时报送、修复信用信息;深化整合跨部门、跨平台涉企信用信息,升级完善省级综合征信平台,依法依规推进公开应用,服务金融机构共享使用。
  把项目更好地“建起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地方法人机构改革化险和提质增效,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机构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积极稳妥做好线下金融服务,大力推广使用线上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