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关注民生热点聚焦百姓关切
本报记者 郭丽菲
民生无小事。两会上,民生问题仍然是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优化医疗服务、提高救助标准、完善教育体系、推动养老服务、加强安全监管……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提案,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委员们对百姓冷暖的关切。
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随着我省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各地大量采样点的核酸采样亭闲置,可以将其中一部分改造为‘发热诊疗站’。”省政协委员张海俊建议,将核酸采样亭“一点多用”,选择一部分采样点的核酸采样亭,改造为“发热诊疗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就医需求。
他同时提出,应当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全力保障群众就医需求。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可接诊发热患者。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要在具备诊疗所需基本药品的基础上,及时开放发热患者诊疗服务,实现全覆盖。
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15分钟诊疗服务圈,引导群众基层首诊、有序就医。对病情较重、超出基层诊疗能力的病人,及时转诊。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要做好网格内居民健康监测、宣传教育和居家患者的健康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作用,为发热患者、慢性病患者等提供线上诊疗、健康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有条件的要线上开方、送药到家。
他还提出,要加强医疗机构解热、镇痛、止咳和中成药、中药饮片等药物储备,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各县(市、区)要及时公布提供发热患者接诊服务的医疗机构名单,引导群众就近有序就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每日上报接诊发热患者。
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
抢救性康复残疾儿童是家庭的责任,更是政府、社会的责任。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山西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0-6岁残疾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救助,部分项目扩展到7-14岁。
民进山西省委在调研中发现,该制度出台以来,累计有4.5万名残疾儿童接受了免费的筛查诊断、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和手术补助,残疾儿童康复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但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年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的实施;救助标准较低导致部分残疾儿童家庭放弃治疗;多重残疾儿童不能接受全面的康复训练。
为此,民进山西省委建议,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7-17岁仍是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残疾儿童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地弥补他们的先天缺陷,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
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统筹考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调整及医疗教育收费价格变动等因素,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逐步提标扩面的原则,分年龄、分项目逐步调整补贴标准,特别是对多重残疾儿童,参加不同康复训练项目允许重复享受补贴,让残疾儿童能够接受全面的康复训练。
加强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标准化建设,让残疾儿童就近就便接受康复训练,从而减少残疾儿童家庭支出,提高残疾儿童家长(监护人)主动申报儿童康复救助的积极性。
构建开放多元的终身职业教育模式
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客观上需要一大批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其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吸引力和竞争力还较弱,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期盼。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脱节,“后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
省政协委员阴建正建议,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衔接合理、贯通终身的职业教育体系。
他提出,要构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统筹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就业准入和保障体系,构建涵盖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促进同一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自主选择、互认学分,获取职业资格认证,并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高职院校和普通大学教育、成人终身教育相互贯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改变当前凭考试分数录取的“分层招生”,对省内初中毕业生实行“分类招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并以职业方向定位选择就读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统筹职业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形成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专业硕士学位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形成开放多元的终身职业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化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应在全省中、高等职业院校中设立既有全日制教育,又有短期培训;既有白班,又有夜班;既有就业前学习班,又有在岗在职培训班;既招收初中毕业生,又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多层次多渠道职业教育制度,且基础教育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以及高等学校(职业教育学院和应用科技大学)也应为有不同教育需求的成人提供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打造层次多样、开放多元的终身职业教育模式。
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
有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8.92%,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2.9%,我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状态。但是在养老方面,尽管近年来推行了长护险、社区居家养老等措施,加大了养老设施和养老机构的建设力度,但仍存在着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严重不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等困难和问题,急需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尽快补齐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短板和弱项。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建议,在我省推行养老服务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或许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参照国内一些城市推出的 “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将提供养老志愿服务的时间积攒获得 “时间币”,存入专门设立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将来用于兑换相应的养老服务。志愿服务的内容包括感情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
如北京市规定,一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可兑换一个“时间币”,志愿者可以60岁以后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赠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直系亲属,让亲人享受服务。当存储的时间币达到一万个时,可以在其年长体衰或失能后,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志愿服务社会风尚,激励和支持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并推动这种服务产生的资源在个人、家庭和全社会形成可持续的循环。
九三学社山西省委提出,可以由民政部门牵头,省财政、共青团、大数据等部门出台《山西省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办法》,为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证。结合全省养老服务人员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专业技能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年轻人的培训,逐步实现全覆盖,让全社会的人员都能够掌握一定的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同时,研究开发全省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信息化运作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准对接养老服务供需信息,为时间银行的运作提供科学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同时,要注重与全省其他各类志愿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数据共建共享。
强化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经济、便捷、环保等特点,快速进入千家万户,目前全国已有3亿余辆。但由于电动自行车涉及的生产、销售、通行、充电、回收等环节还未形成有效监管合力,相关交通、火灾等各类事故持续攀升。
省政协委员张晋兰是忻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安全科科长兼宣传科负责人,多年扎根交管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交通秩序管理经验。对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她有自己的看法。
“就忻州市而言,目前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约33万辆左右。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电动自行车路面巡查’小程序教育平台进行劝导,城市道路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超过70%以上,但仍有部分群众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风险隐患突出。”张晋兰分析认为,要系统解决电动自行车的全链条安全监管,需要对电动自行车的产品质量、流通销售、通行秩序、停放充电、拆解回收等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规范和引导。
她建议,把好车辆出厂的检验关。各地市发改委、工信、市场监管、商务、消防等行政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行业、产品目录公告、市场流通领域、停放充电、电池回收等环节监督管理工作。尤其是车辆的蓄电池、充电器等关键核心部件的质量要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
把好营销市场的销售关。各地市场监管局强化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不得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不得拼装或者擅自改装电动自行车,要开展流通领域电动自行车质量监督抽查,要求商家严格按照规定销售,严禁非法改装、拼装、组装等违法行为,一经查实严肃查处。
把好通行秩序的安全关。我省的电动自行车管理都依据地级市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地方法规,目前尚无一套统一规范的过渡期、处罚标准等法律准绳,张晋兰建议出台一部适合我省社情民意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法规,全省统一法律依据和处罚标准,提高违法者的法律成本。建议交通运输等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督促快递、外卖等即时配送平台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好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车辆的规范管理工作。
同时,还需要把好停放充电的消防关和拆解回收的能源关。探索建立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回收利用制度,规范有序开展电动自行车蓄电池梯次利用。对存在电动自行车违规拼装、改装,如消除车辆最高速度限制、消除超速鸣笛声、更换大容量电池满足长续航等风险隐患要联合多部门迅速进行查处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