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2月17日

乘着诗词去踏春

●靳小倡


      山泼黛,水挼蓝,草长莺飞,绿树葱茏、百花竞艳,赏花踏青历来是春天不可缺少的出游项目。
  除此之外,春天还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呢?也许古人早已给了我们答案。在唐代,有盛况空前的拔河活动,“常以正月望日为之”(《封氏闻见记》)。唐宋时期的寒食节、清明节,则“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明清时期,荡秋千、放风筝、博棋弈……古人将春天过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这个春天,我们不妨乘着诗词一起去踏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春日郊游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结伴郊游就已是人们的一大乐趣。“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在唐代赵璜的《曲江上巳》中,上巳节的曲江岸边风光无限。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中,一句“游子寻春半出城”便写尽了游人访春踏青的兴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清代高鼎笔下,诱人的春色,更使多少“游人出禁城”。在这些古诗词中,古往今来人们游春踏青的活动之频繁可见一斑。
  时至如今,郊游踏青依然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节令活动,而历代人们外出游玩的时间却各有不同。汉代的人们在正月初七“人日”就出门了,不待春意浓便早早地去踏青。唐代的人们则从正月十五开始,便去“探春”,踏青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时节。唐代李华作《春游吟》:“初春遍芳甸,千里蔼盈瞩。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唐朝踏青活动最热闹的时节是在寒食、上巳、清明之际。
  一如唐代,宋代“春游特盛焉”,但宋代的踏青活动大多集中在清明节,人们借清明祭拜先人的机会,踏青、聚会。明清时期,踏青依然盛行。《帝京景物略》中有载:“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清代的老北京城中,老百姓的郊游踏青往往在三月三蟠桃宫庙会时达到高潮。清代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中,“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飏春风,凡三里余”,正是对当时踏青活动最好的写照。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早在春秋时期,风筝的前身——以竹木制成、能迎风升空的“木鹊”“木鸢”就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纸鸢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韩信“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
  自唐代开始,放纸鸢便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并流传开来。《纸鸢赋》中有这样的描绘:“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末诗人高骈的这首诗名为《风筝》。风筝这个名称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宋代放风筝的活动较唐代更为盛行,当时还出现专门制作风筝的手工作坊。宋代寇准还有一首名为《纸鸢》的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明清时期,放风筝的活动更为普及,并多集中在清明节前后。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自唐代以来,放风筝这项活动一直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喜爱,人们不仅在诗词中吟咏赞颂,更将之入画,我们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中就能看到古人放风筝的生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