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非遗”服务模式助力非遗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高静 通讯员 董卫华 时双华
运城市新绛县古称绛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七十二行城”的美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繁多,成为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4月24日,记者了解到,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新绛农商银行将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助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点,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绛州古城文化资源发扬和传承,让非遗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金融+手艺”助力澄泥砚焕发奇异光彩
绛州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曾四度荣获“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称号,五度荣获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最高荣誉“国之宝”称号,六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更是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下,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等几十个国家。
在支持非遗文化中,绛州澄泥砚也是新绛农商银行一直以来的支持重点。在得知非遗传承人有扩大规模,建设“中国绛州澄泥砚文化园”的想法后,该行主动对接、上门服务,通过了解客户金融需求,量身定制贷款产品方案,提供贴心金融服务,为其发放授信贷款1000万元。同时,积极对接上下游产业,畅通“走出去”的物流服务渠道,为产品物流销售行业提供全面金融支持,为澄泥砚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一条龙”全方位金融服务。
“金融+戏曲”助力蒲剧艺术发扬光大
“感谢农商银行为我们提供表演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蒲剧艺术。”新绛县蒲剧团团长谈到农商银行提供的服务,连连称赞。
蒲剧是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和各类文艺项目的繁荣,传统戏曲面临巨大的挑战。
针对当地蒲剧团面临的困境,新绛农商银行主动服务,通过搭建文化发展平台,利用辖内各支行进村、进企宣传金融产品的契机,邀请蒲剧团登台献唱,使更多人发现蒲剧的魅力所在,将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与传承戏曲文化完美结合,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传承特色品牌文化。同时,该行“一对一”了解蒲剧团员工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支持不缺位、金融服务不断档。
“金融+工艺”助力非遗云雕做大做强
“当我正在为原材料采购的资金为难时,新绛农商银行的贷款就到位了,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从事云雕非遗产业的梁先生说道。此前,得知梁先生在发展中遇到了困难,新绛农商银行的员工立刻上门对接了解,仅用两天时间就为其办理了贷款190万元。
新绛云雕是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一个种类,在不断发展、探索更新的过程中,云雕产品的造型、花色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全新面貌,深受大家喜爱。为更好地服务地方小微企业发展,助力非遗文化工艺传承,新绛农商银行积极对接产业集群内的商户,大力推广创业担保贷、助企贷等特色贷款产品,着力解决客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同时进企办公,为企业工人提供存款贷款“一揽子”金融产品、“一站式”金融服务,使企业员工足不出企便可以办理业务,实现金融服务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助力非遗工艺推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新绛农商银行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完善“金融+非遗”服务模式,助力非遗文化发扬光大,推动绛州名城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新局面、发展新思路,推动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非遗文化产业体系,重现非遗魅力,重构非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