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组织
———五年来山西共青团改革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郭丽菲 陈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跟上时代前进、青年发展、实践创新的步伐。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聚焦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方向,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
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党领导的群团组织的最鲜明特征,赋予了共青团崇高职责和时代使命,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要求。省第十五次团代会以来,在省委和团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团组织聚焦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目标,把牢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夯实基础,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开启改革新征程。从团内到团外,从青年到社会,“共青团改革”吸引了众多目光,也得到了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山西共青团始终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于改革全过程,体现到工作各方面。省市县团的领导班子成员分级包片,常态化深入基层、融入青年,心贴心开展工作,决策中充分吸收青年意愿;精简文山会海,大幅度为基层减负,项目化引入社会资源,推进团的运行管理扁平化;通过大幅提升各级团代会、委员会和常委会中一线青年比例,全覆盖推进“一专一站两联”建设,团的广泛性、代表性持续增强。
从“坐在机关大楼里”到“融在普通青年中”,这种变化在全省各级团干部身上悄然发生。在全方位、高标准锻造中,涌现出越来越多走在前列的青年生力军,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持续高涨,山西共青团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日益彰显。
团属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开启共青团事业新篇章
“演讲成绩刘某96.46分、焦某95分……团省委公开选拔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竞职演讲环节符合预定程序,所有演讲者得分结果真实、有效,公证员……”2020年10月,太原市城北公证处两名公证员在团省委公开选拔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最后一关选定岗位的任职演讲现场进行监督,并当场致公证词。
为确保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竞选公平、公正,团省委综合运用公证、群众、纪检、媒体等方式,创新实现“四个监督”,并邀请涉改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全过程参与。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通过公开竞职,配好配强了直属事业单位“一把手”,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了平台,着力实现人岗相适,为团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2020年11月,团省委举行共青团山西省委团校、山西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山西共青团融媒体中心揭牌仪式,标志着直属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高效完成。原有10个直属事业单位整合组建为3个:聚焦组织力提升复建共青团山西省委团校,聚焦服务力提升重组山西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聚焦引领力提升新设山西共青团融媒体中心,职能定位进一步理顺。站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精简事业单位机构70%,减少编制53.4%,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大力支持事业单位运用法治思维抓好建章立制,强化内部运行管理,科学设置工作岗位、细化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有效盘活各类资源,充分释放人员潜能,实现事业单位的功能再造,干事创业动力进一步激发。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打造“山西样本”
“如果都配上专职人员,我们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打通社区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不能只靠专职团干部,重点在于把各种力量动员起来。”在团晋城市委,班子成员对各县(市、区)团委书记抓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展开“灵魂拷问”:有些工作看着高大上,青年到底认不认?商贸城餐馆的年轻人能否感受到团组织的温暖?强调几次的工作问题没解决,责任究竟在谁?
犀利的追问,让有的述职者脸红出汗,有的也借此厘清了工作思路。通过现场考核、提问、分享,让大家看到差距,取长补短,各有收获。这是团晋城市委在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中的创新措施之一。
作为全国整市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3个试点市之一,晋城在全省率先以市委名义出台 《关于加强党建带团建深化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县(市、区)团委争取政府购买青少年工作项目350万元,打造“团青有约”“青年讲师”“青年画社”“青年话剧社”等一系列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优势项目22个,成立行业“三新”团委、团工委、团属社团、青年之家、青年驿站等300多家,有效完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全面激发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活力。
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团省委指导推动全省23个试点县(市、区)完成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阳城县、原平市、泽州县、襄垣县、阳曲县5个县市从高处站位、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把“强基层、增活力”作为共青团改革再出发的攻坚点,持续推动改革向基层延伸,成效显著,被团中央评估为优秀。
以试点经验为牵动,全省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全面推开。县(市、区)团委立足本地实际,聚焦“六个化”,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探索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山西经验。
围绕干部来源多元化,团忻州市委结合今年“乡镇人才引进工作”“一村一名大学生招录工作”“社区工作者招聘工作”,及时将新考录青年吸收进村(社区)、乡镇团干部队伍。围绕组织方式多样化,团迎泽区委探索建立青年人才驿站;团清徐县委打造青年会客厅阵地,搭建学习交流、职场提升、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功能新平台。围绕引领动员网络化,团阳城县委凝聚电商领域青年力量,通过“三网融合”,打造网上团属新阵地。围绕工作内容项目化,团榆次区委以深化“春暖社区”志愿服务为抓手,与75个社区签订服务协议,订单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围绕生存资源社会化,团晋城市委整合山西皇城相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物资源,免费为外卖、快递小哥发放抗疫“暖心礼包”。围绕运行机制扁平化,团临汾市委建立“青年之家”服务联盟,直接组织20多家“青年之家”进社区提供服务……基层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显著增强。
国企团组织在改革中蹚新路
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按照这一要求,山西交控集团团委先后制定出台了《集团公司基层团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基层团组织开展 “三会两制一课”的通知》等制度,指导成立了28个一级团委(团总支)、373个基层团支部,实现了团组织“应建尽建、应换尽换”。同时,建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制度,设置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等3个专门委员会。先后推荐224名优秀团员入党,“推优”工作逐步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2022年,集团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国有企业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在国有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2019年以来,以开展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山西省属企业共青团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创新探索省属企业共青团组织建设、队伍培育、管理运行、服务提质“四机制”。
省属企业各级团组织系统进行了团组织和团员数的“大摸底”,形成了完整的动态团组织架构图。积极推进基层团组织服务阵地与党组织或其他群团组织共建共享,一批创新创业综合平台和青年阵地的建成,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
青年人才是企业成长的未来,省国资委团委和各省属企业团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大局,聚焦青年人才主体,广泛开展“五小”竞赛等活动,推动提质增效。青年职工参与积极性逐年提高,创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山西焦煤集团团委开展“1+3”导师带徒活动,助力青年成为企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华阳新材集团团委创建“青年创新基地”和“青年技术研发团队”,为青年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山西建投集团团委建成青年“双创”基地,为青年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开辟了新阵地。
开了局、破了题、起了步,省属企业共青团改革成效已经逐步显现。山西焦煤团委构建“两级三类”培养机制,全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现了培养青年政治骨干的新突破;山西交控集团团委结合高速公路市场优势,创造性打造“高速公路服务区+青年文明号+消费帮扶”工作体系,形成了消费帮扶“青年文明号”新品牌,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潞安化工集团团委创新建成线上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和线下“志愿者服务站”,为传统“青”字号提供了新路径;汾酒集团团委构建起“办法+方案+细则”的共青团工作考核体系,为共青团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蹚出了新路子。
“过去、现在、将来青年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基于这一共识,接下来,省国资委团委将进一步总结省属企业共青团改革的成果和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载体,更好地引导青年与企业共同发展,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把省属企业青年打造成为一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生力军、突击队。
青联学联在改革中蜕变前行
李娜娜是运城市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的社会工作者,她当选省青联委员后说:“没想到我这样的普通青年也能被选为青联委员,我深感荣幸,倍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一定不辱使命。”
像李娜娜这样的普通青年在青联委员中并非少数,在省青联十二届委员中,基层和一线委员占比87.2%,其中一线劳动者占比16.4%。
结交“新面孔”、吸收“新生代”。五年来,各级青联按照改革方案要求,认真推进改革,稳步提升一线劳动者、知识分子和新兴领域优秀青年比例,委员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年来,省青联坚持从严管组织、从严建队伍,定期召开省青联常委会议,建立健全青联委员履职规范、直接联系青年、界别工作规则和提案建议等制度,严把委员 “入口关”“履职关”“考核关”。持续推动青联委员深入基层、融入青年,倾情倾力帮助青年解决成长发展实际困难,切实提高了青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青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得到充分体现。
“图书馆的闭馆时间太早了”“学院实习课程安排得太少了”“校园网速实在堪忧”……“吐槽”墙上密密麻麻的内容,都是高校学子广泛参与学校民主治理、行使民主监督的生动写照。
2019年12月,山西大学第五十五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校学生会首次采用“吐槽”墙这一全新方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将自己身边所见所感、学情民意真实地表达出来。所有意见、建议由学生会工作人员统一汇总梳理后,通过学代会全体代表表决形成正式提案,提交到学校相关职能部处,并及时跟进落实反馈情况,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
过去五年,省学联坚持刀刃向内,坚定不移把从严治会推向纵深,学联学生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省学联制定出台《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等配套制度,推动学生会改革持续深化。确定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为深化改革试点高校,以试点高校为先行试验和主要抓手,对省内各所高校的改革推进情况及难点及时掌握、研究、解决。截至目前,我省学联学生会改革总体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提升学联学生会服务实效,增强学联学生会的同学满意度、大局贡献度、社会认可度,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五年来,省学联和各级学生会从实际出发,以强化服务同学为导向,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会工作人员述职评议等工作机制。全面审视、谋划自身建设,探索新形势下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方式,坚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进一步团结青年学生,发挥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创新改革让“星星火炬”亮起来
2021年7月,省委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做好新时代山西少先队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推动全省少先队事业实现新突破、开启新征程提供了政策性、全局性、方向性、指导性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五年来,省少工委聚焦为党育人的主责主业,大力推动少先队改革,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全省少先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大队辅导员待遇、少工委工作经费,还是少先队领导体制、少先队活动课建设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省委分管领导担任省少工委名誉主任,示范带动各级党委落实少先队工作领导责任,全省少先队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省117个县(市、区)全覆盖由团委书记担任少工委主任,并配备专挂兼职副主任481名。83个县(市、区)在推进“双主任”工作中“高配”少工委主任,由教育部门“一把手”兼任,11个市114个县(市、区)将少工委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全省100%的中小学校成立学校少工委,市县少先队总辅导员配备率达100%,学校大队辅导员配备率达100%,88个县区将大队辅导员津贴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从严治团永葆队伍“清澈纯粹”
“思想认识是否到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否存在?”“能否严格遵章守纪?”“责任心强不强?”2022年10月,一场动员部署会拉开了团省委机关系统 “严纪律、转作风、促工作”作风整治活动的大幕。团省委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抓铁留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在作风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持续发力。
从严治团是贯穿共青团百年历史的永恒课题。过去五年,全省共青团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委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团实施纲要》,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依托清廉机关建设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三不腐”要求,经常性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省市县三级团的机关党的建设扎实深入。
五年来,山西共青团持续强化团干部成长观教育,注重团干部协管,各级团干部自觉践行“六强”要求,严格恪守“六条规定”,认真执行述职评议、请示报告、密切联系青年等严管长效机制,团干部敬业精神大幅提升,整体作风有效改进。
严把团员入口关、严控团青比例、狠抓团员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三会两制一课”“推优入党”“学社衔接”等制度性安排,注重发挥团员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员先进性进一步突显。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高举改革旗帜,坚定改革定力,推动改革再出发、再突破、再深入,不断开创山西共青团事业新局面,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奋力书写好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