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传统宝库 创作时代新曲
本报记者 张云鹏 文/图
读读儒释道经典著作、学学水墨画、练练晋剧、听听地方民歌戏曲,再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融入到作曲中,这看似 “大家”的作派,实则是准大学生何奕达的暑假日常。
近日,何奕达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未来5年,他将在这所艺术殿堂里逐梦前行,用青春和梦想创作新时代乐曲。
找准兴趣 坚持练习
何奕达出生于晋中市榆次区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4岁接触电子琴,父母看他弹得有模有样,在他6岁时,为他找了钢琴老师。父母的这个选择,开启了何奕达的音乐人生。
钢琴老师张瑞琼作为何奕达的 “伯乐”,发现他的乐感和音准特别好,便有意识地培养他。经过5年的练习,到小学五年级时,他的钢琴水平已走在同龄人前列。张瑞琼建议他的父母:“让奕达学音乐吧,他将来一定能吃了这碗饭。”何奕达的父母不懂音乐,认为让孩子走这条道路有风险,就没把老师的话当回事。此后,何奕达对钢琴的热爱愈发强烈,并坚持想去北京学习。父母看他如此执着,经过多方考量,终于下定决心。
2016年10月,经张老师的牵线搭桥,何奕达踏上了北京的寻师之路。老师在听完他精心准备的3首钢琴曲演奏后,认为他有可塑性,建议他,中考之前每两周来京学习一次专业课,中考时,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中作曲专业。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此,他的父母卖车卖房,节衣缩食,做着持久准备。
来回跑了3个月后,传来一个好消息:当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第一届综合音乐理论专业要招生!为了抓住难得的机会,何奕达的父亲为何奕达办了休学手续,并在北京租房开始集中学习,全力备考。
2017年6月,何奕达以专业全国第3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正式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
国学指引 确立目标
在家长们的眼里,何奕达就是 “别人家的孩子”。然而,何奕达却坦言,初中三年,他离开父母来到北京上学,犹如“脱缰的小马般自由”,他也有过叛逆,一度令父母很头疼,并怀疑选择音乐是否正确。
庆幸的是,何奕达遇到了邹航、庄丽、陈冰、张涓、郭小飞等多位负责任的好老师,他们经常在课上或课下与他谈心、辅导他功课,老师们的包容及因材施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
初三下半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奕达从某平台听到一位老师讲《道德经》,便被国学经典所吸引。此后,他便沉浸式阅读国学书籍,由浅入深地读了一本又一本。他说:“国学就是我的人生指引,把我从混沌中拯救出来,在阅读国学的过程中,我慢慢确立了奋斗目标,找到了人生方向。”
上了高中后,学校进行专业甄别考试,何奕达选择了作曲专业。有了奋斗目标,追梦之路更加清晰。高中三年,他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备战高考。国学的启迪、对目标的清晰把握及强大的学习能力,让他在今年的高考作曲专业校考中,取得了中央音乐学院第3名、上海音乐学院第9名、中国音乐学院第7名的“大满贯”成绩。高考后,他结合文化课成绩,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如愿被录取。
传承文化 勇担使命
“作品以‘EBF#’为核心音,通过渐变与逐步扩张,在‘散-慢-中-快-散’这个框架中穿插音高,并在每次变速前,作‘EBF#’的插入,表现出从气变而有形、有生、变而之死的过程。”
这是何奕达吸收传统文化、融入自己见解写的作品简介。近年来,他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比赛,均获佳绩。特别是在2020年,他创作的《自画像》及《匏竹丝革》,分别获得第十七届塞尔维亚邓恩作曲比赛一等奖、奥地利弗朗茨·舒伯特音乐学院国际作曲比赛三等奖、第四届音中奖全国作曲比赛三等奖等。
何奕达说:“学习传统文化,让我建立了自己的审美,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建议学弟学妹们:“要尽早确定人生目标,知道自己的使命所在。如果找不到目标,就多读读国学。”
站在新的起点,何奕达将不负殷切期待,担当青春使命,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民族乐曲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