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件实事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上接02版)
实事七:既有住宅自愿加装电梯提速工程
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已经超额完成
省住建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学锋介绍,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改善民生的重大部署,已经连续四年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工作,在各方努力下,这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其中2021年、2022年两年分别计划加装300部电梯,实际两年共完成加装电梯1077部,共下达省级奖补资金8430万元。约1.1万户居民享受到电梯带来的生活便利。
今年已经加装电梯564部
今年全省计划加装500部电梯,截至目前,全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已开工564部,已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数量。以上数据表明,几年来全省加装电梯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
4年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深受老百姓欢迎和支持,解决了许多家住多层住宅的老年人“上不来也下不去”的问题。比如家住太原市起凤街铁路宿舍1号楼的某位居民,因病长期卧床在家,一天突发疾病,由于加装了电梯,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及时将病人送达医院抢救。还有太原市东岗巷的景秀小区,通过加装电梯,使一位多年瘫痪在家无法下楼的居民实现了下楼出户的愿望。因此,老百姓一致认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实实在在的暖心工程、民生工程。
资金保障到位推动工程落实
张学锋介绍,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省级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补助资金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省级财政对加装电梯每部补助10万元。据了解,中部省份只有我省实施了省级奖补资金支持。省财政每年提前下达奖补资金,确保资金有保障。今年提前下达省级奖补资金2290万元。加强督导调度,省政府办公厅逐月调度此项民生实事进展情况,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政策解读到位居民主动配合
张学锋介绍,我省学习上海、杭州等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居民达成共识。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宣传,让居民真正了解省、市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支持政策以及申报审批流程指南等内容,鼓励和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
省住建厅指导各市要严格执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施工、安装中的质量安全管理,做到安全、文明施工与安装,确保工程质量。对已投入使用的电梯,要严格落实检测维护等有关规定,确保使用安全。
实事八: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惠民工程
免费送戏13329场
省文旅厅副厅长 (正厅长级)张志仁介绍,2023年,全省基层群众看戏热情持续高涨,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省委省政府继续将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惠民工程纳入全省12件民生实事,全年免费送戏1万场,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
省文旅厅加强送戏管理,夯实工作基础。结合基层实际和送戏效果,研究出台了《省直院团免费送戏下乡进村工作规定》,对送戏地点、场次、内容等进行了明确要求,规范了申请审批程序,有力增强了送戏的计划性、均衡性和普惠性。同时,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高了省级免费送戏下乡演出的购买标准,有力调动了院团积极性。通过这两项工作,引领带动全省加强管理和保障。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市、县三级投入经费上亿元,调动近300个文艺院团赴农村开展免费演出。截至8月27日,全省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共免费送戏13329场,完成率为133.29%,累计惠及群众近700万人次。其中,省级送戏351场,市级送戏2230场,县级送戏10748场。
拓展文旅融合惠民新形式
省文旅厅创新工作形式,充分发挥效益。在地点安排上,注重发挥文化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作用,演出向脱贫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同时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拓展文旅融合惠民新形式,重点围绕市、县经贸活动、文旅场所、节庆庙会送戏。在送戏内容上,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兼顾以文化人的要求和群众多样化的需求,着力提高节目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提供:既送传统剧目,也送新创作品;既送戏曲,也送歌舞综艺;既送整台剧目,也送组台演出。在演出组织上,认真做好送戏的对接、宣传、服务等各环节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和观众管理,切实增强安全保障。在市场培育上,探索“以送促购”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增加服务总量。
实事九:扶残助学圆梦工程
5806名大学生获得资助圆梦校园
2023年省政府将 “扶残助学圆梦工程”纳入民生实事,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在校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按照研究生每人每年6000元、本科生每人每年5000元、大专生每人每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全程资助。目前,全省5806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大学生全部得到资助,发放资金2790.9万元,实现了“应助尽助”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吕梁孝义市视力二级残疾人王某是一名下岗女职工,丈夫早年去逝,一个人带着一对双胞胎孩子,两个孩子都在读大学,家庭经济压力很大。她说:有了“扶残助学圆梦工程”,孩子们可以安心地完成学业,家里面也没有后顾之忧啦,真心感谢党和政府,我一定教育孩子们好好念书,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还有一名受助大学生在感谢信中写到:“今年我得到省政府5000元的资助,减轻了父母肩上的担子,激发了我对党的热爱之情。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已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将继续努力,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好青年。”这些受助对象的幸福、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实事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程
6年为3.76万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
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巩成介绍,2017—2022年,省政府连续6年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纳入民生实事,6年累计为1.45万名初筛阳性0—6岁儿童提供了残疾筛查诊断服务,为3.76万名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救助,帮助他们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残疾儿童家庭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2023年,省政府继续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程”纳入民生实事,并将残疾儿童救助年龄由0—6岁扩面到0—15岁,为1万名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救助。下拨专项资金1.23亿元,省级资金比往年增加6380万元。截至目前,已为10949名残疾儿童提供了抢救性康复救助。其中,7—15岁大龄残疾儿童有 3548名,完成率为109.49%。年度任务提前完成,实现了“应救尽救”的目标,极大地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有效缓解了残疾儿童家庭因残致贫、因残返贫等问题,赢得了全社会的一致好评。
实事十一: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县县全覆盖
今年增加1.2万个普惠性托位
省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李瑞兵介绍,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县县全覆盖这件实事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新时代人口发展规律,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广大家庭和谐幸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民生举措。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增加1.2万个普惠性托位。
项目纳入年度责任考核
李瑞兵表示,省卫健委高度重视公办托育机构民生实事项目,坚持多措并举,积极协调服务,加强调度指导,持续推动落实。成立了由省卫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发展改革、财政等12个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工作专班。明确各市、县政府是项目落实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项目抓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做到了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狠抓项目落实,将县级项目建设纳入省政府年度人口和生育政策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省、市、县均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工作台账,明确了工期进度,开辟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117个县(市、区)建设项目全部开工
强化督查督办,将公办托育机构民生实事项目纳入省政府13710督办事项,按任务、节点、目标实时跟踪督查,强化监管评估,定期调度通报,抓好整改落实。突出宣传引导,以托育服务宣传月为契机,组织全省开展以公办托育机构民生实事项目为重点的托育服务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关注、参与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
目前,全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17个县(市、区)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其中主体工程完工40个,完工率为34%。
实事十二: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
2823台急救设备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新闻发言人张少然介绍,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提速工程作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已经连续开展了4年,2023年将配置数量从2022年的800台增加至1000台。4年来,政策保障持续加大,配置数量不断增加,今年将达到2823台。急救网络织密织牢,接受培训人群日益扩大,群众急救意识显著提升,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初心,写好“枝叶关情”治理答卷的决心,持续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的恒心。
打造三位一体的红十字服务阵地
张少然介绍,省红十字会构建“4321”工作体系,出台“工作方案”“推进机制”“工作指南”和“考核规范”,一揽子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广“三个必讲”,在开展培训中成功施救典型案例必讲、保护善意施救者的民法典条款必讲、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必讲。建设两支队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组建配置场所志愿服务队伍,确保日常培训教得好、紧急关头能救人。将配置场所打造成“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红十字服务阵地,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提升公众“知危险会救助”能力
省红十字会打造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宣传成功施救典型案例、寻找在晋救人的陕西女教师、推广贴近百姓的“急救培训地摊”模式,通过这些更为真实、更加鲜活、更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民生实事在群众中有感知、有体会。主动为省运会、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及太原马拉松等大型活动提供应急救护保障,投入移动AED70余台,700余名红十字志愿者提供服务达4000余小时,增强了社会各届对民生实事的认同感。
省红十字会坚守应急救护培训的法定职责,主动为铁路、公安等贴近群众的部门提供培训,依托学校、社区红十字生命体验基地提升公众“知危险会救助”的能力,通过各类主题宣传和大型活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特别是省运会期间大同市体育中心建立我省首家数字化 “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和“应急救护驿站”,成为创新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前沿阵地。通过技能培训—知识普及—理念宣传等综合举措,促进民众“懂急救、会急救”的能力养成和“愿急救、敢急救”的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