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三力一度”让团组织强基固本增活力
本报记者 李云霞 郭丽菲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团夏县县委认真谋划,高位推动,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第一时间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涉及改革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改革试点领导组,同时将党建带团(队)建纳入年度考核及教育评价和教育督导。今年5月11日,夏县巡察办印发文件将群团组织改革纳入党委巡查监督,团的影响力显著提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团夏县县委持续提升“三力一度”,奋力谱写共青团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拓宽骨干来源渠道 提升团的引领力
改革中,团夏县县委多路径拓宽团干部来源渠道。在县级层面,打造“6+3+2+N”的专兼挂团干部队伍。“6”即全额配齐配强在岗专职团干部6人;“3”即配备3名挂兼职副书记,承担团县委专项或阶段工作任务;“2”即配备2名兼职团干部,承担团县委阶段工作;“N”即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充实青年工作力量。
在乡镇、村(社区)层面,以集中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团组织成员,换届后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利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吸纳大学生参与乡镇团的工作。通过改革,基层团组织经常性工作力量总数达到640人,基层工作力量有效提升。
夯实组织基础 提升团的组织力
加强县级团代表联络站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团干部任期目标制、建立日常考核制度……改革以来,成立了4个夏县团代表联络站工作组,常态化开展学习活动;严格团内请示报告制度,把请示报告要求贯彻到工作中、体现到行动上;与6名专职团干部及3名挂兼职团干部分别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立好“军令状”,画好实绩“肖像图”;细化各级团干部奖惩办法,制定《夏县乡镇团委工作职责》《夏县团干部述职评议考核细则》,召开专题会议对各乡镇团委工作进行集中述职评议,并将评价结果区分等次向各乡镇党委进行通报反馈。此外,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对20家已建立党组织的规上企业逐一进行摸排,符合条件的9家企业全部建立团组织。在团主导的青年社团中建立4个团组织。
贴近青年需求 提升团的服务力
在全面推进改革工作中,夏县积极搭建青年人才成长交流平台。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全县各部门对接,广泛征集寒暑假社会实践岗位。邀请青年企业家代表、新联会成员与返乡大学生座谈,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与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联合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高校优势资源,进一步推进省校合作工作深入开展。
在竭诚服务青少年需求方面,筹备成立夏县青年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利用“青创贷”解决青年创业资金难题。常态化开展电商直播培训活动,让电商青年进一步熟悉直播运行模式,掌握线上线下实际操作知识。发起2023年希望工程“一起捐”活动,帮助该县12名困境学子圆梦大学。
此外,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衔接贯通。加强党建带团建制度保障,出台推优入团、推优入党制度。将团干部培训纳入夏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严控初高中团员比例,持续推进少先队社会化工作。在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少工委,由党组织书记或政治面貌为党员的校长担任少工委主任。
主动融入中心工作 提升大局贡献度
共青团工作的主线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中,团夏县县委引领广大青年助力“四城”建设、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开展志愿服务。
举行“服务四城建设 青年志愿先行”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全县团员青年闻令而动,先后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0余场,在环境卫生整治、泗交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保护母亲河、文明城市建设等“四城”建设中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扎实开展社区青春行动,精心组织“四点半课堂”等惠民活动,为社区青少年创造贴心舒适的成长环境,吸引青少年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全县青年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激发青年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拓展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臂膀。
下一步,团夏县县委将聚焦主责主业,认真补齐工作短板,加强“两新”、快递物流、外卖等非公企业团建力度,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同时,着力打造夏县共青团的特色品牌,借改革之势,聚青年之力,谋创新之事,进一步提升团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