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坚持”促提升推动改革出成效
本报记者 陈晓平 郭丽菲 通讯员 晋芳 慧琳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共青团忻州市代县县委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锚定四个方面29项重点改革任务,以“五个坚持”促提升,推动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走深走实,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 确保改革高效落实
代县县委高度重视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联系团委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印发《代县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重点目标,细化改革举措和职责分工,形成代县县委主要领导负责、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团县委具体落实的分工合作机制。此外,召开全县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部署会,不定期召开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推进会和调度会,进一步压实责任;将团建、队建纳入党建工作部署和年度考核,将基层共青团组织改革纳入县委全面深化改革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定期督促进度,听取汇报,形成自上而下层层带动、自下而上逐级保障的工作链条和运行机制。
坚持不拘一格 推动干部来源多元化
在选齐配强专职团干部的基础上,用好兼挂职团干部,形成书记+专职副书记+兼挂职副书记的工作格局,乡镇(社区)兼职团干部配备率达到100%;不拘一格从严选拔,真正把党性强、综合素质好、热爱团的事业、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拔到团的岗位;选用一批符合条件的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等担任村(社区)级团内职务,团的基层工作力量显著加强;规范中学团委书记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配备;制定细则,明确考评办法和考评标准,严格落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团县委将评价结果区分等次向基层党组织通报反馈,强化运行结果。
坚持夯基促新 推动组织方式多样化
扩大团组织覆盖面,在学校、乡镇(社区)团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到应建尽建;探索建立代县“两新”团建标准化机制,切实提升基层团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整合资源,成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示范突出的模范团组织,推动全县基层团建跨台阶、上水平,其中代县蓝天救援队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因地制宜建立“青年之家”,实现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实体阵地全覆盖;在原有的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青创联盟、篮球协会三个社团的基础上,增加以志愿服务、摄影、心理、汉服等为主题兴趣的团办社团,广泛凝聚青年,提升组织力;成立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主题的网上青年社群6个,凝聚了热衷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优秀青年600余人,切实提高组织动员穿透力和有效性。
坚持团聚整合 推动生存资源社会化
从青年中找帮手,构建团干部+团员+志愿者+青年的志愿服务格局,用好志愿者协会、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等社会青年力量;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变“全覆盖无差别”服务为“菜单式精准化”服务,带领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发挥突出作用。
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团县委共计争取助学金72.8万余元,资助学生644人次;筹集价值4万余元的学习生活用品慰问山区困境儿童160余人;打造有较强社会功能、影响力覆盖面较大的长效品牌项目“阳光助学”,该项目荣获“山西希望工程2019年度贡献奖”、2020年山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暨“扶志扶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累计汇聚项目资金15万余元,链接社会资源能力进一步加强。
坚持全链条培养 推动团员管理规范化
严格入团标准和程序;突出团的政治教育功能,用好“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等在线学习平台;深化青年讲师团宣讲活动、红领巾巡讲团巡讲活动,不断优化讲师团成员、丰富宣讲内容;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完善中学(中职)业余团校建设,全县有条件的11所中学(中职)已全部完成挂牌并正常运转;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衔接贯通;常态化开展“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做好推优入团工作;落实好推优入党制度,经团组织规范程序 “推优”入党的团员比例明显提升。
团代县县委书记李燕妮表示,将继续聚焦改革各项任务,立足工作实际,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主动争取,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确保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