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0月12日

指望别人的应该,失去自己的可以

●郭孝实


      人常对自己没有做到应该的事情视而不见,却对别人没做到位的地方看得明明白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唯一的好处只是暂时安慰一下失败的自己。
  人的一生在无数的指望和期待中度过,期待他人了解自己,期待他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期待他人能够迎合自己的需求并作出某些改变,甚至把对他人的期待当成别人的应该。一旦他人无法实现我们的期许,内心就会生出诸多的失落与抱怨。
  有一类人喜欢拿着望远镜和显微镜,习惯性地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放大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的短板却视而不见。凡事总带着双重标准,一方面把问题和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总能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种借口。
  一个人如果过多地把指望放在他人身上,就失去了自主权,就会非常被动。有的女性结婚后不想再外出工作,当起了“全职太太”,认为所嫁之人应该养活自己,最好别人有的自己也不能少。信任自己的丈夫是对的,但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乃至形成依赖,连最基本的经济来源和自立能力都全部舍弃,实在是不可取的。婚烟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经营、呵护的。家不仅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还是滋养夫妻双方精神追求的港湾、帮助彼此成长的学校。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要面对住房贷款、子女教育、养老看病等日常开销,压力非常大,完全由夫妻一方独自承担是不现实的。
  还有一些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然而很有可能子女没钱、没时间。谁能保证老了之后一定可以指望孩子?
  父母对子女付出的同时有所期待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在子女教育方面,父母往往把自己人生中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了子女身上。他们不辞辛苦、倾其所有地为孩子规划成长路线,创造各种条件,一心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种人,把自己和孩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孩子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应该的样子,孩子难受,家长也失望伤心。
  1947年,刘少奇同志到晋察冀边区组织中央工委,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当时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但在河北阜平等地试点时,工作人员却违反了政策。发现这一情况后,刘少奇明确指出,第一要紧急刹车,第二不要责备下面干部,由他承担责任。他一再强调,工作出了毛病,大家很紧张,不能光是指责。他还亲自帮助晋察冀中央局的同志总结了经验教训。这样,很多干部感到压力轻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纠正整改工作当中。《菜根谭》中有云:“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对他人的期望应在合理范围内。既要反思自己的期望是否过高,还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更要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中对下属人员的工作当然有期望,但他不苛刻,同时主动担责,不仅有效解决工作问题,更展示了胸怀、境界和人格力量,还为工作的继续开展保证了很好的“可以”条件。
  对他人的应该期待过高,最直接的后果是失望。过多地把希望寄托在他人的应该上,而把自己的“应该”和“可以”抛之脑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期待不应成为他人的负担,更不能变成一种威胁。我们需要家庭和周围社会群体的帮助,但抱有的期待必须适当。
  对爱人要求高,爱情少了几分甜蜜感和幸福感。对孩子要求高,增压加码,往往适得其反。有要求就会有期待,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时必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失望感。当把一切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时候,必定是全世界都让你失望的时候。人生路漫漫,有些路注定只能自己走,有些桥注定只能一个人过。
  人性本来就倾向利己多一点。现在人多数喜欢锦上添花,而很少雪中送炭。一般人即便帮助对方,也是习惯选择成本低、风险小的事情。他人的帮助不是义务和责任,也可能不那么及时。我们不能形成依赖和“道德绑架”,让这份期待成为别人的负担,助长自己的贪婪。对他人的期待要在合理的要求范围,同时不失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把自己做好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要求越高,自由和收获才能越大。对不如意的结果心存包容和理解,多宽容这个世界,保持好让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舒适距离,生活自然会多几分美好。
  与其指望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做好自己的“应该”和“可以”。争取别人的“可以”,一切努力从自己开始。让别人更主动,让自己不被动。倘若世上真的有救世主,那个救世主也只能是你自己。
摘自《可以与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