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精准发力赋能基层团组织改革
本报记者 刘琴 郭丽菲
基层兴则全局兴。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共青团长治市长子县委牢牢把握改革工作正确方向,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争先创优,聚焦坚持“党建+团建”一个引领、着力解决“三个问题”、搭好“四个平台”、抓实“三个管理”,以“1343”举措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坚持“党建+团建”强化领导抓改革
改革以来,团长子县委牢牢把握“党建带团建”工作主线,始终把突出党建引领作为推进共青团工作的首要前提,作为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切实保障共青团改革行稳致远。
长子县委将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事项和督查范围,切实提高改革工作的政治性和重要性;全力推动党团阵地共建共享,推动团建与党建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应建尽建团组织,暂不具备条件的依托建、联合建,传统领域实现“全覆盖”;在“两新”领域,积极探索成立非公、社会组织团工委等,动态扩大组织覆盖面,今年以来新增非公企业团组织13家,增幅21%,全县党建带团建工作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聚焦三个问题 扭住关键破难题
直面真问题才是真改革,才能实现创新与破冰。改革以来,团长子县委紧紧扭住“经费保障不足、青年人才短缺、基层团组织活力不强”等关键问题,多措并举,攻坚克难,为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夯实保障。
采取“党建保障一笔、财政支持一笔、资源整合节约一笔”等措施,将经费保障工作纳入全县党建带团建任务清单,争取到各类费用31万余元,有效破解了无钱办事、经费短缺难题;想方设法从青年中找帮手,聘请289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成为各村(社区)团组织工作“特邀观察员”;严格选聘38名长子籍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在全县13个乡镇(中心)团委以及机关、企业、学校、非公等领域担任兼职副书记、委员;持续开展“青春兴晋”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共吸引144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多岗位社会实践;从返乡优秀大学生中聘任见习岗2人,共青团工作力量得到有效增加。
聚焦四个平台 激发活力促发展
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们迫切需要与时代合拍共振、与工作无缝对接、与成长息息相关的共青团工作新平台。改革以来,团长子县委以打造青年平台为重要抓手,不断激发青年活力,助推青年成长成才。
打造创新性学习平台,依托“青春长子”微信公众号,开展“团队课堂”系列活动,构建“团+队”双系统平台课堂,围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息息相关的内容广泛开展宣传;用好“智慧团建”平台,对全县各级团组织、团员发展等工作进行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截至目前共载入团支部446个,团员总数9468人,团员先进性评价支部覆盖率100%;抓实“青年之家”平台,建立实体“青年之家”18家,实现乡镇全覆盖,搭建起服务青少年“最后一公里”的平台;做强青年志愿服务平台,推出“公益集市进乡村”“团队课堂”等“青”字号志愿服务品牌,累计动员1400余名青年志愿者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覆盖5000余人。
聚焦三个管理 管好队伍赋动能
从严治团,关键在“管”。改革以来,团长子县委全面深化共青团队伍管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式队伍管理格局。
科学制定团员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办法措施,统筹初中、高中、中职、社会领域团员发展,全县初三、高中、中职学校实现班班建支部目标,同时,严格入团程序标准,2023年上半年发展团员278人;全面优化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结构,举行全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大队辅导员聘任仪式,共聘任大队辅导员61名,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首次落实辅导员津贴问题,提升了辅导员的工作动力和主动性,对少先队员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强化团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等,进一步优化团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制定出台一系列机制,每年由县委组织部和团县委共同对团组织书记进行评价考核,并向各乡镇党委、县直机关党组织、各中学党组织反馈述职评议考核结果,着力推动建设有活力、有筋骨、善作为的团干部队伍,引领广大团干部真正成长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