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山西文博盛会百名志愿者实力“出圈”
本报记者 田凤凤
10月23日,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山西文博会”)落下帷幕。短短5天时间,共有27.3万名观众入场参观,仅周末两天时间,日均参观人次近10万人,突破历史纪录。在这一组令人惊喜的数字背后,100名参与其中的山西文博会志愿者也成功“出圈”。面对现场涌动的人潮,他们抗住压力、不畏困难、热忱服务,累计服务时长6650小时,圆满完成了会务接待、后勤保障、活动执行、安全保障、票务、文明劝导及机动协助七大类志愿者服务工作,用青春活力为本届山西文博会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现场唯一手语志愿者
徐燕是本届山西文博会唯一一名手语翻译志愿者,与之前助残日的手语翻译员工作相比,这次的工作量特别大,要全程陪同听障、视障人士,提供翻译和服务。
“有一天,我接待了一位视障人士,需要一对一全程陪同。由于是我第一次为对方讲解山西文化,很担心自己会讲解得不清楚,但结果超出了我的想象,对方非常满意地向我致谢。”徐燕说,虽然自己也是一名听障者,但她十分愿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的眼睛,他们耳朵,甚至腿”。
徐燕还提了小小建议:希望增加几名手语翻译志愿者;增加轮椅数量,为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将志愿者服务台设置在人流密集区域,便于提供服务。
7分钟完成50套章
来自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的宋梓彤是第一次参与大型展会志愿活动,在服务过程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和其他志愿者密切协作、共克难关的“集章打卡”活动。
宋梓彤说:“活动共设置了10个点位,分布在场馆各处,观众打卡所有点位集齐套章后,卡片上会浮现出一幅体现山西各地标志性文化风物的地图。活动刚开始时,并不顺畅。我们遇到了队伍秩序混乱、套章定位困难、打卡点设置不清晰等问题,但通过伙伴们的集思广益,逐一攻克了这些难题。最终,达到7分钟完成50套章的高效率,观众从领取明信片到拿到完整印章离开点位仅需3分钟。”
在人流高峰期,宋梓彤和伙伴们一天的盖章数量可达上万次。持续不间断的工作,对他们的体能和耐力都是不小的挑战。
“当壶口瀑布、黄河、蒙山大佛、娘子关、关公等山西壮美风景和历史人物纷纷跃然卡片上时,内心则是身为山西青年的骄傲和自豪。一张薄卡,在志愿者的手起章落中变得丰富而厚实;一套地图,承载着山西儿女的心意与希冀。”宋梓彤说,“虽然寻卡集图活动很有意义,但不能逐个、详细地描述出山西文化五千年的灿烂辉煌。点点微光汇就炬火,拳拳之意终成力量,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我们都在路上。”
一天接待1000人
吕大杰是山西大学文学院的大三学生,她在本届山西文博会中负责团队接待及综合服务区工作。“我是校史馆的讲解员,对讲解工作比较熟悉,所以很多接待工作由我来负责。我要求自己熟悉每个场馆的位置及馆内产品的陈列位置。服务期间,我总共接待了5个团队。每一次,都竭力给予最好的服务。”吕大杰说,她一天接待约1000名观众,虽然很累,但乐在其中。
在人流量非常大的展会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让吕大杰印象最深刻的是3分钟就帮助一名家长找到了走失的孩子。家长一次次的道谢,让她深深体会到了助人为乐。
难忘数万次问询后的“谢谢”
“文博会作为展示我省文化建设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背景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盛会,我被其中的文化创意、旅游康养、工艺美术、非遗传承的魅力深深震撼。”来自山西大学自动化与软件学院的张露文谈到文博会时赞不绝口,这是她第二次参与大型展会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期间,一对老夫妻向她求助,希望能帮他们购票。之后,他们还合影留念。老人拉着她的手连声说:“谢谢你,我们老年人对手机操作一窍不通,幸亏有你们志愿者的帮助。”
通过这件事,让张露文切身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精神的含义。面对每天数万次的问询,每当听到“谢谢”和“你们辛苦啦”这样感谢的话语,都激励着她继续坚守岗位,以自身微薄之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脱稿讲解万余字
“与我之前参加过的活动相比,山西文博会客流量更大,志愿服务任务也更重,更加考验我处理复杂突发事件的能力。”范文嘉是太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此次负责旅游团队接待、指引路线和布展讲解等志愿服务工作。
刚拿到10000余字的讲解词时,她还无法完全记下来,但随着一次次的练习,她慢慢可以脱稿,可以自信从容地向观众诉说在山西广袤大地上发生过的精彩故事、经历的创新发展,以及杰出成就……
从最初的新手“小白”到后来的侃侃而谈,范文嘉不断克服困难,努力让讲解工作更加出色。她也非常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自己在锻炼中成长,在奉献中展现青春力量。
被上万人“簇拥”
在山西文博会上领取纪念卡,是很多观众的必选环节之一,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大四学生马元硕负责发放纪念卡。
“10月22是星期天,据统计,当日人流量达到9万人次。我们先后发放了10000余张卡片,当时,我们4名志愿者第一次体会到被上万人‘簇拥’的感觉。既要维持秩序又要发放卡片,心里真的很紧张,特别担心会出现意外,嗓子都喊哑了。”马元硕说,除了发放纪念卡,他还体验了各种不同的志愿服务工作。哪里有需要去哪里“救急”,认认真真做了一回“救火队员”。
让老人放心观展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大三学生霍昶锦是志愿者机动组中的一员。服务期间,他遇到一位丢失手机的老人,对方焦急地来到志愿者服务处寻求帮助。由于老人独自一人来观展,霍昶锦联系了广播站的志愿者广播寻物,还专门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对方,让对方回家后用家人的手机联系自己。
在大家分头寻找手机时,霍昶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接通后,竟然是老人打来的,对方告诉他,手机找到了,是自己不小心落在自行车车框里了,“谢谢你啊”!
本以为这件事只是一个小插曲,没想到第二天在引导观众参观时,霍昶锦又遇到了这位老人。对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同学啊,终于找到你了。我是特地跑来感谢你的。咱们志愿者都太棒了,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帮助,有你们这群小朋友在这里,我们可以放心观展了!”亲切的话语仿佛是在嘱咐亲人一样,让霍昶锦感到特别温暖,连日来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
观众用方言帮忙维持秩序
观众领取明信片时,现场上演了暖心又诙谐的一幕。在附近引导的太原师范学院法律系法学专业大二学生李驰发现秩序比较混乱,赶忙拿上扩音器跑到最前方维持秩序。当她扯着嗓子喊话时,一旁的观众大哥操着一口山西方言,配合她一起维护秩序:“大家不要拥挤,配合好人家志愿者工作”“请大家打开购票二维码”“纸质票要拿在手上”“小孩子都站在大人前面,护好喽”……
虽然未曾谋面,但观众大哥主动站出来帮助志愿者,这份鼎力相助温暖了李驰的心。在大家的互相配合下,场面很快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不时还有观众连连向她道谢,这些举动让李驰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山西共青团组织牢牢把握新时代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着力方向、引领青年人担当时代使命,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推进志愿服务育人常态化,在高效服务赛会方面探索出更为科学、标准、完善的保障机制。山西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山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鼓励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乡村等基层,在行动中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取得新成就、迈向新台阶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