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友情中的应该
●郭孝实
有了亲情和友情,精神就有归宿,灵魂就得到滋养。亲情绝大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友情是后天培养的。要保持持久良好的亲情和友情关系,尽到应该的义务是最应该的事情。
人除了在职场和同事、客户打交道外,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在一起。要想有好的生活状态,就要关注和处理好亲情友情中的应该。
第一,应该相互关爱。亲情不能光体现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具体的家庭责任和行动上。有抚育责任的父母既要给子女人生道路上的正确引导,还得给未成年子女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孝顺父母也不能光把孝顺挂在嘴上,光有精神的关爱远远不够,还得给年迈的父母准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夫妻间从结婚那天起,恋爱时的浪漫就慢慢与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要做饭买菜,要洗碗带孩子,要有人挣钱,不能再仅仅期待鲜花与巧克力。亲人相互分担家庭生活中的劳务,动手比动嘴更能体现彼此的关爱。用心在特殊的日子为对方准备一份别致的礼品,才能为平淡的日常增添一份惊喜和温馨。朋友间交往,一方的需要便是对方应该关爱之重点。关爱既要有物质上的,也要有精神上的。日常有来往交流,遇到困难能及时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病了有人关心,成功有人分享,烦恼有人倾诉。
第二,应该经常沟通。中国把谈恋爱也叫处对象。就是要经常在一起相处。不相处就无法相互了解,更别说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虽说距离产生美,亲人、朋友、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互相留有一些余地是必要的,但有时候距离有了,情也会随之淡了。无论再亲的关系彼此都是独立的人,要尊重对方的性格、对方的习惯。考虑对方的需求,理解对方的难处。沟通是维护亲情友情最好的润滑剂。有一对夫妻,本来男的喜欢吃鱼肉,女的喜欢吃鱼头。在他们婚姻存续的十多年里,只要家里做鱼,男的会主动把鱼肉让给妻子吃。妻子以为丈夫也喜欢吃鱼头,每次都把鱼头让给丈夫。多年以后,当他们讨论谁更爱对方的话题时,才发现彼此都在默默地为对方牺牲了自己的喜欢,原来自己都受着委屈做了对方不喜欢的事情。
第三,应该相互坦诚。谁都想生活在坦荡真诚的氛围当中。白天在职场中努力打拼,勾心斗角,如果和家人、朋友相处还什么都藏着掖着,互相提防着,必定会身心疲惫。最伤害人的莫过于被最信任和最亲近的人欺骗。信任是亲情、友情存续的前提。亲情友情中,相互信任是第一位的。人品是一方面,能力、实力是另一方面。一个人只要说过一句假话,剩下的哪怕都是真话,也会让人生疑。
第四,应该相互包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亲人和朋友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只要你认定了要继续维护已有的亲情和友情,就得有包容心。只要不是品德上的问题、原则性上的问题,就不能求全责备。一方面要帮助对方克服缺点改进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忍耐。有媒体向著名词作家乔羽请教夫妻携手几十年的奥秘时,乔老先生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忍”,而他太太的回答是“忍无可忍”。
曾国藩传记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看到当朝一位名人在文章就中称自己品格高尚,不为金钱诱惑所动,很是不以为然,于是在公开的场合对其嘲讽。曾国藩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学生,他说:“我也知此人言行不一,可你这样公然揭穿,只会得罪人,给自己埋下祸端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的智慧,有时就藏在糊涂中。
这世上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和事很多,过于较真不但造成别人不愉快,也会给自己平添许多烦恼。面对人情往来中的分歧和差异,与其撕破脸皮,不妨看破不说破,心里明白,一笑置之,把精力用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郑板桥的 “难得糊涂”也体现了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第五,对待亲情和友情,应该先小人后君子。所谓先小人,就是把可能涉及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分歧以及可能遇到的情景,事先表明各自的立场、坚持的原则。要想关系持久牢固,就必须事先把道理和原则说在前面。哪些可以干、哪些应该干。最亲的亲人、最信任的朋友往往并不是最可靠的合作伙伴。亲情、友情需要的是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合作伙伴则要求资源和优势互补,理念趋同、格局相近。现实社会中,好的合作伙伴有可能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但很好的朋友却很难成为最佳的合作伙伴。选择亲人和朋友做合作伙伴的,到最后绝大部分会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仇人。主要原因是,一开始双方都互相礼让,什么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无法容忍。亲情是亲情,朋友是朋友,生意是生意。如果确有必要选择亲人和朋友当合作伙伴,那就得做到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
第六,不应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没有人愿意跟太自私的人做朋友,更没有人愿意跟太自私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你敬人一丈、对方才可能敬你一尺。一对夫妻,女方的母亲过60岁生日的时候,丈夫却出去跟朋友打牌,没参加丈母娘的生日宴会。当妻子责怪丈夫的时候,丈夫的回答是“没必要”。因为丈夫的母亲过60岁生日的时候,妻子不但不参加婆婆的生日宴会,还振振有词:“没必要过60岁生日。”人与人相处,你在乎的,对方可能比你更在乎。你所厌弃的,可能对方比你更厌弃。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都需要点点滴滴的修行,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间不一定带来真情,却能用来检验真心。
第七,亲情与友情也应该讲 “理”与“礼”。社会上有一种鸡汤观点叫“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事实上,爱与理不冲突,爱中也蕴含着很多道理。亲情和友情之间关系不同寻常,更应该讲理。没有理,没有原则,关系就走不长久,天天干仗。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讲道理,孩子也就受到父母言传身教,学会了从小讲理。
每个人都有一个承受的边界。如果都能在边界范围之内活动,彼此之间就会减少很多磕磕碰碰,进而缩短相互磨合的时间。如果都不讲理,没有约束、没有规范,谁都是随心所欲,亲情、友情就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争执也会没完没了。
亲情、友情之间既要送上物质上的礼,也要赋予精神上礼尚往来的礼。孩子生日要送礼,爱人、朋友重要的日子要送礼,孩子的儿童节要送礼、成人的纪念日也要送礼,哪个环节都少不了,需要细心、耐心、精心去维护。通情达理,不互相冒犯,不触碰对方的底线。
家人、朋友可以互相包容,但也必须得讲道理。以爱的名义,更要以爱的语言、爱的方式,前提是要以讲理为基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才是舒展成长、友好相处的真谛。
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在亲人的欢笑声中出生,又在亲人的哭泣声中离去,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何尝不是像动物那样活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人生一半糊涂一半明白,生活一半回忆一半继续,家庭一半包容一半责任,感情一半经营一半珍惜,夫妻一半容忍一半体贴,孩子一半天赋一半培养,父母一半孝顺一半陪伴,朋友一半走动一半真诚,人生无悔就是完整,生活愉快就是圆满。 据《可以与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