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各类资源打好组合拳谱写绚丽青春篇章
本报记者 贺美晓 郭丽菲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共青团朔州市应县县委严格按照团中央、团省委和团朔州市委的部署要求,凝聚改革共识、厘清改革思路,注重吸纳各类资源,坚持打好“改革+发展”组合拳,不断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拓宽来源渠道 壮大骨干队伍
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多渠道充实共青团的工作骨干。在团县委干部配备方面,应县在原有4名行政在编干部的基础上,选优2名兼职干部和1名挂职干部,并选聘16名在校大学生担任团县委干事。连续选任三届兼职挂职团委副书记,并形成管理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者反映到党委及组织部门,纳入优秀干部培养体系,充实团干部队伍,优化了团干部结构。
配齐配强乡村两级团干部,吸收432名优秀青年进入乡村团组织,为做好农村青年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依靠每年寒暑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聘任45名在校大学生担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干事及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等,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力量。
增强团组织功能 扩大影响力
团应县县委以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为抓手,持续巩固传统领域团组织基本盘,分级分类分批推进新兴领域团建,创新设置团的基层组织形态,实现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双提升”。
工作中,为更加紧密地联系当地青年,团应县县委积极主动搭建联系平台,团代表可以依托联络站积极联系青年,倾听青年呼声,积极反映青年愿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目前应县团代表联络站运行良好。
另外,团应县县委在“两新”领域建立团支部,做到应建尽建,极大地提升了非公领域团组织的覆盖率。
为推进县级团教协作畅通化,于2022年成立应县教育团工委,由县教育局干部担任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县级团委进入同级党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截至目前,应县建立团属青年社会组织21个,并在发展条件成熟的乡镇、村(社区)建立了6个“青年之家”,做到青年有组织、活动有阵地,收集青年呼声需求,让更多青年参与到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
擦亮“青”字号品牌 提高服务力
应县积极打造树立“青”字号招牌,组建成立青年突击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受到一致好评。
围绕红色教育,面向全县青少年广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向党说句心里话”“传承红色基因”等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引导带领青少年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推动全县广大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严格准入机制 把好“入口关”
按照不同领域团员发展要求,应县严格开展新团员发展工作,并有效控制学校领域团学比率,100%完成社会领域团员发展任务。
充分发挥中学团校与社区团校功能,有效开展团员教育。去年,建立起应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规范运作志愿服务项目。
所有团支部每年开展一次团员先进性评价,作为评优等重要参考依据;出台《应县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推优入团比例达到98%,让团员推优入党有了制度支撑。
健全管理机制 增强凝聚力
为突出党建带团建、队建取得实效,应县全面落实党组织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要求,建立团建指导员制度,实现帮扶到点,并建立青年联席会议制度。
在改进团的领导管理机制方面,应县严格落实团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发挥协助考察配备、管理团干部作用,不断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在乡镇团委换届、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等工作中反馈相关结果或意见建议;完成10所中学团校建设,持续做好阵地提升打造工作,督促指导全县共青团系统党史学习教育任务落地落实;各团支部依托“智慧团建”网络云平台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使团员青年通过“智慧团建”平台随时随地参与、了解团内各项学习活动,有效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
下一步,团应县县委将紧紧围绕中心任务,锚定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改革方向,全面落实团十九大各项部署,始终做到红心永向党、实心干事业、热心为青年、虚心求革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谱写绚丽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