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群众 肩上扛着责任
本报记者 陈彤 通讯员 杨宇雨
2022年10月,张超成为太原市清徐县公安局王答派出所的辅警,主要负责协助民警开展社区警务、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第一线的派出所辅警,每天需要处理的警情数不胜数,张超的心里每时每刻都装满了责任。因为表现出色,张超被评为“太原市十佳反诈讲师”。
初入警营 结缘反诈
2023年年初,张超接到了一项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工作“精准劝阻”。作为入警之初的“菜鸟”,他没有丰富的社区警务工作经验,也没有通过唠嗑与群众交流的基本功,面对这项工作,他一直担心自己能不能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第一次接到预警劝阻指令时,是凌晨2点左右,刚出完警的张超,明白反诈劝阻等不得,再晚一会儿,说不定受骗群众就会把钱转过去。于是,他立即拨通了电话,对面是个 20多岁的女孩。交流中,他发现女孩十分信任对方,想着继续给对方转钱,他意识到女孩经历的正是典型的冒充快递客服物流退款类诈骗,而他也知道和女孩说不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就一边用手机继续向女孩解释,一边跟同事赶往女孩家中当面劝阻。
见面之后,张超第一时间给女孩讲解了反诈知识。通过张超和同事的再三劝说,女孩终于选择了相信民警。
电信诈骗案件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刻都可能发生,反诈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辅警、反诈宣传员,张超认为,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电信诈骗,参与到反诈队伍中来,才是必胜的道路,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一定能够实现天下无诈的最终目标。
多措并举 积极宣传
谈及自己如何从“门外汉”变成“十佳反诈讲师”,张超表示,刚开始在辖区进行反诈宣传时频频冷场,宣传效果也是微乎其微,他就开始研究“为什么有人会被骗”这个问题。通过研究诈骗类型、搜集典型案例、整理相关素材及受骗群众受骗前后的心理过程,他终于搞清楚了。
通过总结,张超发现被电信诈骗的人群共分为3种。第一种人是从来没有接受过反诈宣传,被骗时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并完全没有意识到对方是骗子。第二种人是对反诈知识了解得不全面,只知道有电信诈骗这个事,却感觉自己应该不会被骗,直到钱拿不回来时,才半信半疑地觉得被骗了。第三种人是对反诈知识了解得比较多,并且经常向别人宣传电信诈骗的相关新闻,认为自己掌握了反诈知识,不会被骗,面对日新月异的骗术,比如刷单类诈骗,把做任务返利变成了刷数据挣钱,最终掉入陷阱,并且这类人被骗后不会主动承认被骗了。
张超表示,搞清楚 “为什么有人会被骗”这个问题后,他就在辖区利用“农民夜校”开展反诈宣传。宣传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人群,他都会通过换位思考、案情重演等方式,让群众能参与进来,形成从“我不会被骗”到“这样的骗术一不小心就上当了”的转变。在入户宣传时,张超也会根据家庭人员情况,有针对性地宣讲诈骗的特点、手段,确保每个人都知道一种不同的诈骗类型,形成互补。为了防止受骗人二次上当,张超和同事建立了“反诈宣传群”,经常会发布一些反诈视频和新闻,给这些受过骗的群众补课。
在太原市公安局举办的反诈讲师大比武中,张超遇到了许多兄弟单位的反诈高手,通过向他们学习,张超也看到了许多不同的宣讲方式,有的通过代入感、沉浸式的方式向群众宣讲,有的通过角色扮演、让群众参与进来,这些高招为他以后更好地开展反诈宣传奠定了基础。
对于下一步开展反诈宣传工作,张超表示,要确立一种主防理念,树牢服务情怀,积极开展反诈宣传,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发放宣传资料、推荐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力争让每个群众都把反诈记在心中。反诈工作虽然不易,但他会继续努力。天下无诈,万家安宁,是反诈宣传员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