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07日
山西大学乡村振兴“薯”光团队

乡村调研收获丰 躬身实践显担当


    本报记者 赵云云

  今年暑假,山西大学组织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深入乡村实地调研,用双脚丈量黄土根脉,用行动践行复兴使命。其中,乡村振兴“薯”光团队前往吕梁市岚县开展了以“薯光熠熠,富农兴邦”为主题的基层调研活动。“薯”光团队成员构成涵盖经济学、工学、法学、理学、农学、管理学六大学科门类,在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自动化与软件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初民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的鼎力支持下,全员紧跟国家战略发展热点,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核要领,努力把所学所得转化为生产力,用躬身实践和身体力行,把科研之根深扎在厚重的泥土里,把论文之魂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深度调研致富产业

  今年8月,在吕梁市岚县,该团队在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成虎、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副教授史建伟、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都帅帅的带领下,前往岚县王狮乡石桥村实地调研,在岚县惠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专业合作社展厅参观学习。
  参观过程中,岚县惠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会珍细致讲解了陈列的展品,回顾了展品背后的故事,带领大家了解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岚县农村生活,丰富了同学们对各类播种农具、马铃薯种薯脱毒苗等的认知,深刻领悟到合作社 “发展合作经济 富裕一方百姓 坚持产业兴村 脱贫致富惠农”的理念方针。
  王会珍是当之无愧的“土豆大王”,是带领石桥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问及创办合作社的初衷,他说:“我们就是想为村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把我们擅长的土豆产业搞大一些,让全村一起富起来。”
  随后,该团队跟随王会珍对村民、村长等进行了访谈,研究分析石桥村马铃薯产业、产量、市价的有关数据,进一步抓牢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痛点”和“空白”,并进行了相关信息的归纳和调研数据的整理,为之后的深层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践证据。

了解乡村致富路径

  在岚县河口乡王家村,该团队成员参观了被誉为 “世界马铃薯文化长廊”“岚县土豆产自没有雾霾的高寒山区”的土豆花风景名胜区,在增长马铃薯种植知识的同时欣赏了晋薯16号、绵洋紫芋、绵洋彩芋等品种的土豆花。
  其间,队长薛明照对中国科协驻王家村第一书记李昂进行了深度专访,进一步了解到王家村因海拔较高、均温较低,土豆种植目前仍存在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收入偏低、靠天吃饭、地头销售等问题。在种植方式方面,多数为散户种植,全村有80%的耕地用于土豆种植,马铃薯种植程序较其他作物更为繁琐,仅部分流程引入了机器化种植。李昂对症下药,拟定了一揽子规划愿景:努力实现一体化种植经营模式,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创新传统产业,增加马铃薯附加值,为村民扩大增收途径;接受山西省科协新品种培育,从自留种种植转型种薯繁育,加强村民进行科学、现代化种薯的培育和销售;增加马铃薯销售途径,尽量避免其价格波动幅度大的现实问题。
  团队成员在对李昂、村支部书记刘兴文及王家村村民进行分组采访交流后了解到,王家村以积极贯彻国家战略的振兴宗旨为发展基础,引入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培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并组织面向村民的种薯培育。全村上下凝聚一心,对马铃薯传统产业进行创新改造,以 “农业+文旅”主要营销模式,打造全省闻名的“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为村民致富发家开辟了新路径。全力推进“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实地访谈收获颇丰

  在岚县,该团队还对大蛇头乡吴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牛兴堂进行了深度专访,收获颇丰。
  团队成员跟随牛兴堂考察观摩了吴家沟村试验田。脚踏田垄,鼻溢清香,队员们通过牛兴堂的介绍,对试验田的种植规模、参与人员、耕作方式形成了初步认知。之后,在国家级示范社——福众薯业专业合作社种薯基地,了解了薯窖内部的实际规模以及窖内自动恒温系统的运作形式。
  队员们还了解到,牛兴堂自1984年任职以来,深入挖掘土豆价值,把一颗颗土豆变成了吴家沟村致富新天地的一粒粒 “金豆子”。他凭着一股不服输、不认命、不退缩的冲劲,成功带领全村村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拼出一条新路。
  地处较高海拔的吴家沟村,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马铃薯生长的“宝地”,但户户种薯却户户不富。为了心中的“土豆致富梦”,牛兴堂在引取土豆种时细心请教技术人员,“办社助农,创建实验基地,试种新品种”的想法在那时萌发。2011年,福众薯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最初,试验田仅有5亩。第二年扩大到50亩的种子实验基地,却仅有两个品种试种成功,让村民信心大减。但牛兴堂狠下心来,决定再赌一年。终于,通过再次调换品种种植,建社的第三年迎来了大丰收,村民也主动加入合作社。
  牛兴堂在和团队成员交流时说:“只要给村民带来收入的就是好办法。他们只管种,其他的我来想办法。”牛兴堂自找销售路径,把吴家沟村的优质土豆输送到各家餐饮合作企业,大同、阳泉、运城、晋中甚至内蒙古都能见到吴家沟村的马铃薯。全村每年还会定期举办马铃薯合作沟通交流会,并与多个研究院组织线下种植经验座谈会,现在的吴家沟村村民已经熟练掌握种薯的各项技巧,种薯意愿持续增高。
  马铃薯产业成了吴家沟村的主导产业,牛兴堂以合作社为小切口,努力发展庭院经济,发挥马铃薯产业尤其是一级中薯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党支部有力引领,合作社规范运营”的发展模式。合作社积极推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服务形式,秉持“不能让农民赔钱”的办社宗旨,按照每斤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确保农民基本的种植收益,稳定其入社信心;合作社还积极向外寻找多条扩销路径,并新建农贸交易市场,解决了村民在种植、运输、储存、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到2017年,吴家沟村的土豆种植已实现机械化全覆盖,拖拉机、播种机、收薯机一应俱全,全村每年总收入150万元,平均每人收入在5000元以上。现在的合作社成员已扩展到9个自然村,种植品种也逐步丰富,马铃薯产量年年攀升。
  “我的愿望是通过乡村振兴,让村里的基础设施更完善,产业更兴旺,老百姓更加安居乐业。”牛兴堂就是这样心怀乡村振兴的实业目标,通过一颗颗小小的土豆真正实现了吴家沟村村民致富的大梦想。
  听了牛兴堂的故事,通过对岚县马铃薯农户种植意愿及行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乡村振兴“薯”光团队成员们加深了对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背后深刻含义的理解。
  实践活动结束后,该团队成员对调研所得信息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整理汇总,也在心中埋下了富农兴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