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电力支持让传统多彩陶瓷焕发光彩
本报记者 康乐 通讯员 李云亮
华夏文明看山西,多彩瓷器在八义。
八义窑是宋代瓷窑,主要分布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的八义、东山、南泉庄等村一带,是山西东南部影响较大的民用瓷窑。宋金时期,“红绿彩”瓷器在此烧造成功,被称为“世界彩瓷鼻祖”“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2021年,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木水火土,天地聚神气。过手七十二,方可成瓷器。”备料、粉碎、沉泥、和泥、拉胚、修胚、施化妆土、上釉、烧瓷胚、彩绘、二次烧制、出窑……制作工艺的复杂,对温控要求异常严格。
国网山西长治上党区供电公司深入企业了解用电需求,制定专门的供电保障方案。11月8日,八义供电所的张东亮、李金兵按照惯例再次来到八义窑走访,了解数控修胚机、滚压机、温控电机等的用电负荷及运行情况。“上个月,八义窑用电量31739度,平均一天都在1000度以上,现代生产车间的动力主要用电,比原来烧煤的馒头窑技术更加稳定,优品率更高。”
八义陶瓷文化科技公司经理宋永杰介绍说,“彩瓷烧制有个曲线,前8个小时是升温,从200℃到1320℃,之后恒温烧制2个小时,缓慢降温4个小时。由于陶瓷中的石英在加热或冷却中会晶型转变,体积变化较大,需要严格控制升温和冷却速度,以免制品开裂。这里每个环节都需要可靠的电力保障,这一点儿供电公司支持很大。
走进八义窑现代化生产车间,必须清洁鞋底、佩戴鞋套,整个车间看不到陶瓷生产和烧瓷用煤的粉尘。用电制瓷更加节能、环保,更加便于操作,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也整洁了许多。
走进瓷器彩绘工作室,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曹丽媛正在明亮的灯光下,绘制精美的笔筒瓷件。“明亮的灯光,也让我们这些彩绘技工的眼睛舒服了很多。”
在稳定可靠的供电保障下,八义窑的优品率不断提升,成品率达95%以上,比传统烧制方式提高40%以上。红绿彩梅瓶、霁蓝釉将军罐等产品入选外交部物资采购目录。
伴随着山西“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转型发展,八义窑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如今,废弃尾矿上建起了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区,占地总面积70余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米,主要包括红绿彩博物馆、文化博览园、非遗传习所、传统陶瓷生产基地、现代生产车间、研学实践基地和游客接待中心。
目前,长治市上党区围绕红绿彩陶瓷研发、生产、展览、研学、销售、文旅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传统工艺在可靠电力的支撑下持续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