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志愿者在COP28上传播“青年力量”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当地时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迪拜开幕。当天下午,山西省生态环保志愿者、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杜杰受邀出席了在中国角举行的“从倡议到行动:共享绿色低碳生活”边会,并在边会上就公众如何参与低碳行动进行了主题发言。
发出山西青年减排呼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并日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1992年5月9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 《公约》)。《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并于1995年起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今年是第28次大会。
“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样的全球大会上分享山西公众的低碳故事,发出山西青年的减排呼声。也期望能在COP28上学习到其他组织和机构的经验和工作方法,带回去给更多的青年借鉴。”杜杰表示。
作为山西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的一名“低碳青年”,杜杰此次前去迪拜,是受到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邀请,在COP28的“从倡议到行动:共享绿色低碳生活”边会上分享资源型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案例,讲述山西环保志愿者如何倡导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并积极行动。
聚力传播生态文明
上大学时,受一位老师的影响,杜杰加入了环保志愿服务的行列,一做就是近二十年。在这些年里,他认为气候变化离山西很远,但这种认知在2021年10月发生了彻底改变。在那个本该进入干燥天气的秋季,山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范围强降水,这场灾害“打”得山西措手不及。
杜杰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便加入了社会力量,投身山西防汛救灾行动中。这次救灾志愿行动让他第一次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原来离我们这么近。于是,在灾后,他与伙伴们发起了“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以“传播生态文明、践行青年使命”为宗旨,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青年志愿者如何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其中,并发挥积极作用。
“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作为山西本地社会组织,在近两年探索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工作是凝聚民间力量,努力提升公众“双碳”意识。其发起的“零碳社区晋行时”活动,通过衣、食、住、行这四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摸索山西公众减碳策略和推广路径。
近年来,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还特别关注山西的重煤高碳行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和这些行业相关的社会公正转型,相继组织了钢铁行业的论坛和沙龙,发起了“山西能源和谐转型”“无煤未来”等活动,希望从公众视角来观察、研究、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有效路径。行动在山西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山西青年受到感召加入到志愿服务中,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3支志愿服务伙伴队伍、近万名志愿者。
杜杰说:“在行动带来转变的过程中,我逐渐清醒地认识到,气候变化影响到每一个人,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更是人类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过去的20年里见证了山西从灰霾到蓝天、从黑水到绿水、从荒山到青山的转变,那我们也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七八年里,见证山西向 ‘低碳排头兵’甚至 ‘减煤先锋”’方向的转变。”
“我期待山西青年环保志愿者在COP28会之后,能够承担更多的‘青年责任’,践行‘青年使命’,搭建山西青年与世界青年交流对话的民间低碳桥梁。”杜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