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做科研 以不懈奋斗追逐梦想
本报记者 钟如杰
1992年出生的强玉杰,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吉县英才博士工作站/吉县绿色功能材料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先后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全球顶尖前十万科学家榜单并成为最年轻入选者之一,荣获2022年 “北京榜样”月榜、“北京青年榜样”年榜、《科学中国人》杂志“年度科技新锐”等荣誉。
日前,临汾市吉县文城乡南村的青年科学家强玉杰,入选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 “坚强核心”(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特辑)专题典型案例。
潜心修炼 成果能“上天入海”
在强玉杰的童年里,穷和苦是最深的记忆。由于家境贫困,他比其他孩子学习更认真、更努力。
在父亲强书荣的眼里,儿子的脑子比较活,喜欢学习。“咱是庄稼人,辅导不了孩子,他每天很自觉地就把当天的作业完成了,我们很省心。只要能上大学,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我们做父母的就已经很知足了。”
然而,强玉杰往后走的每一步都超出父亲的预期,也让他成了周围人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大学期间,强玉杰在校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化学实验室,化学领域是他策马飞奔的天地。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重庆大学硕博连读。硕博连读期间,他在化学专业领域愈发精进,先后获得了重庆大学和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奖。5年内,他先后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其中有10篇为第一作者,远远超过有关要求,且大多发表在中科院一区刊物上,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多篇文章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2019年,获取了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后。攻读博士后期间,他在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以东海、南海、深海为背景,开始将自己所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21年7月,强玉杰博士后出站,并正式参加工作,成了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这所全国重点高校,他一如既往地将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深耕深海、航空航天、石油石化等极端环境设施的防护新材料与新技术。
强玉杰说:“在极端环境下,材料更容易失效,这对防护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搞科研,以重大工程材料长寿命可靠服役的“卡脖子”难题为主线,开启了“攻关模式”。
经过潜心修炼,强玉杰的科技成果能“上天入海”。在材料长寿命可靠服役行为与防护技术方面,已取得了系列创新性进展,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揭示了有机分子化学结构与缓蚀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创新性提出多锚点吸附效应、多功效多层竞争吸附理论;高效合成了离子液体、碳量子点、植物提取物等多系列新型环境友好型缓蚀剂,实现在分子层面上调控缓蚀效率的目标;针对常规防腐涂层长周期服役性能,提出了缓蚀剂“自制备”纳米容器的概念,缩短了智能防护涂层的制备路径……
不仅如此,他研发的离子液体、植物提取物等新型绿色缓蚀剂及系列功能防护涂层,对海洋牧场、沿海火箭发射塔架及复兴号高铁等重大工程装备的长效防护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均取得了显著效益,也更坚定了他科技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迎接挑战 目标是星辰大海
2022年的初秋,文城乡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馨香,眼看着又是丰收季。关于强玉杰荣登“北京榜样”月榜的好消息又传回了家乡……
作为青年科学家,他先后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全球顶尖前十万科学家榜单并成为最年轻入选者之一。
眼下,最让强玉杰感兴趣的是 “火星车”外保护涂层技术。他说:“虽然中国的火星车已经成功登陆火星,但接下来还有木星车、水星车等。未来,我们还会登陆更多星球去搞科研。每个星球的环境都不同,对防护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挑战。”
在同事的印象中,强玉杰很少休息,每天都是住处、单位两点一线。白天,不停地批改学生的论文、追踪科研进展。晚上和周末,办公室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目前,强玉杰积极承担并参与了国家、省部级及企业等项目十余个,在相关领域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4篇,编写专著章节4部,申请10项国家发明专利。因为出色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被聘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委会委员、北京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水处理专家库专家。
如今的强玉杰,已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报告,担任着10个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客座主编、编委及青年编委,是40余个国际高水平SCI期刊的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