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文后墨 以书传道传道
人物访谈
王智忠,1989年生,山西吕梁人。书法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规范字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山西分院理事,河南省硬笔书法研究院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吕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书法名家进校园特聘书法导师。
书友评价
王智忠,吕梁兴县人,与我是同乡。初中就读于兴县少林武校。作为班长,他每天带着一班小子打沙袋、蹲马步,在北山绕南山十公里的山路上进行越野训练更是家常便饭。
令大伙始料未及的是,高考前,王智忠去太原、北京学书法了,后来成了山西大同大学首届书法专业本科生。这样的成长经历,多年的书法研究,再加上北方人自身的地域特点,蕴育了一位性格豪爽、书风硬朗大气、风樯阵马的专业书法生。他的隶书吸收了《张迁碑》《好大王碑》的古拙、《石门颂》的豪迈舒张,行书取法宋代米芾的爽利、苏轼的文雅,草书学习黄庭坚纵横穿插,又上溯二王的清雅、温润。近年,屡屡在国展省展中获奖、入展。小伙子三十出头,其书法已小有所成。再加上智忠广结文坛同道,相信此君未来可期。 ——任继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智忠生于黄河岸边的兴县,淳朴厚道、性情爽快是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人共有的特点。然而,智忠又走出了另一条路,爱上书法,成为一名热爱书法的科班生。当今社会,科班书法生可以说一批又一批,但是能真正下功夫访碑溯源、临池不辍的年轻人不多。和智忠认识几年,他对人热情,很容易融合在一起。他的书法多以行书出现,将宋人的意趣和文人情怀化于心、融于墨,性情的表达不温不火,不难看出,智忠已经不是一个初入书坛的小学生,而是一个在书山墨海中探寻艺术、成就人生的青年人。智忠已经在一些全国展中崭露头角,我们期待智忠的更大成功!
——贺前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报记者 杨伟义 高静
山西青年报:请谈一谈与书法的结缘以及你的习书之路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王智忠:小时候每到过年,我就挨家挨户看他们大门上张贴的春联,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喜欢。后来上初中时偶然进了一家书法培训班,看到老师书写的欧楷,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并不知道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只是单纯觉得非常美,这应该算是最初的与书法结缘吧!
我学习书法之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书法入门阶段。我自己跑到县城买来笔墨,寻找教书法的老师,那时候也是第一次接触字帖和宣纸。记得临的第一本字帖是《曹全碑》,从每个笔画练起,每天晚上吃完饭后,都要写上两个小时。后来去了当地的一家书法培训机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学习。第二个阶段是系统学习阶段,包括书法艺考前的集训,再到大学四年的学习。集训期间,行、楷、隶、篆、草各个书体和篆刻国画都有涉猎,根据艺考要求进行各书体的学习。当然,这只是初级阶段的训练,并没有足够时间去钻研。大学期间,才真正具体化、系统化,从文学到艺术、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进行大量临摹和创作。这一阶段,我的书法艺术有很大提升。第三个阶段是强化阶段。从学校毕业一直到现在,我都在不断地创作和请教名师指导。更有利的条件是我的本职工作就是书法教学,这也使我有了一些沉淀和更深的认知,在不断的摸索、求学中逐步提高。
山西青年报:古人有云“书如其人”,“书为心画”。对此,你如何看待?
王智忠:“书如其人”应该是一个假命题,单单看字就去判定评论一个人,是片面的。自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提出“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后此言便成为中国古典书论中评骘书家和书写的一种论断。每一位书家在熟练掌握书写技巧后,可以依照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对书写风格进行灵活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选择适合表现自己审美理想的笔法、结字、章法、墨法,甚至纸张、毛笔等工具、材料,进而完成书写。这样的书写并不能说是“书如其人”,此时的风格,更多对应的并非其人格、品行、道德等,而是书写者的理想标准。今天,我们不再受制于传统儒家思想,对“书如其人”的论述更应从理性、合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比较认同“书为心画”。出自扬雄的《法言问神卷第五》:“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每一个线条都是书写者的心电图,这个感受我是比较深刻的。人的情感情绪往往会在书写中体现,尤其是在行草书中。我们在古人的行草字帖里面也往往能够窥探出书者的情感情绪的变化。
山西青年报:关于行书的学习和书写创作,你有哪些好的经验和看法?
王智忠:行书的学习,首先要读帖,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帖,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然后是临摹。首临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于结构中,记准字型。后临其意,要认真体会每一个范本的大致感觉和呈现的面貌,以及包含的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要不断地从字势、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等方面扎实学习。
在临摹的基础上,对笔法和结构都有一定的积累时,可以依托某一本字帖去进行尝试性的创作,然后逐步调整章法和墨色,这是初步的创作过程。对于一幅成熟的行书创作作品来说,需要的元素就很多,这需要大量临古帖去沉淀和积累,体会古人的自然书写性。入古出新,首先是要懂古法,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结构的雷同,更不是简单的技法的表现。只有不断地思考,对文字和文学有了深入学习,才会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山西青年报:请谈谈你对书法的理解和思考。
王智忠:如果说“文以载道”,那么“书”就应该是“传道”。传道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我们笔下的内容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以及一些传统的典籍文章,都蕴含着正能量,在书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去理解它、接纳它、汲取它,之后再去呈现它,最后能让更多的读者去理解、接纳、汲取。因此,书法艺术,不光是视觉艺术,也是人文艺术。这就要求书者博览群书,潜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做个有学识的文化人,然后勤于对古碑帖钻研练习,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传承创新。
山西青年报:请就当代书法教育这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王智忠:关于当代书法教育,我想提几点建议。
一是让书法教育普及化,就是让书法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城市,也走进农村;在中小学阶段,书法教育不单是对古碑贴的临摹学习,还要有对汉字的演变探索。汉字是书法的载体,它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更是国学的一部分,应该大力提倡学习。
二是让书法教育者有从教的专业资格证书;目前,我国已全面推行书法进校园,但是大多数书法教师没有专业对口的资格证,而且对书法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能力没有相关的考核标准,这就会导致书法教育难以达到显著的效果。在书法教育方面,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去完善,这样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的书法专业已经实现学、硕、博学位一体化,很多高校的书法专业已经是一级学科。从高等教育到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各个阶段都需要我们大力推广,我相信在新时代大发展的潮流中,书法教育会大放异彩。
智忠师兄
●刘亚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德、智、才、能在我之上者,我就会心生崇敬之情,以师或兄相称。
我称呼智忠为师兄,尽管他比我小十岁有余。
我与智忠师兄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我早在多年前的省市书法展上欣赏过他的作品,也曾听人说过他的为人。
初次相见,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张厚道的面孔挂着和善的微笑,他不善言辞,即使真心赞扬他的作品,他也只是谦虚地一笑了之。他的衣着极其简朴,也不在意穿着搭配。在他身上,让我想到了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
后来相处的机会多了,一起吃饭喝酒,听他说与书法之间的事情。
农村出生的孩子,往往是触碰不到艺术的,即使有艺术的梦想,大多也会被拮据困顿的生活消耗殆尽。他却是个例外。
智忠师兄出生在吕梁市兴县孟家坪乡,那里的家家户户守着山地薄田,靠天吃饭。他的书法启蒙应该是孩童时,过年和父亲买上大红纸送到大伯家,一边帮忙裁纸,一边看大伯挥毫泼墨,眼羡大伯那一幅幅笔走龙蛇认不全的行草,他压抑着的对书法的渴求,终于在11岁那年喷发了。
暑假里,他背着父母跑到县城买了笔墨,还走街串巷询问哪里有教书法的老师。从此,他开启了坎坷的书法求学之路,寒暑不怠。
书法是遥不可及的希望之光,即使脚下崎岖不平、荆棘丛生,但他却从未停歇。
高中时期的寒假,他去太原求学,实在拿不出学费,又不肯半途而废,只能住在没有暖气、没有窗户的地下室,写好了作品就去老师家里找老师点评指导,然后再跑回地下室反复练习。
高考前,他独自一人去北京求学,辗转几天,被许多书法集训班拒之门外,幸好,他的诚意打动了张老师,才进了书法集训班学习。
磨砺出宝剑,风雪育大树。他的艺考成绩非常突出,又辗转9个学院参加了校考,拿到8个合格证,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学成归来后,寻找工作,成家立业,亦是诸多不易。
他的书法求学经历坎坷艰辛,远不止他与我茶酒过后说的这般风轻云淡,更不仅是我所写下的片言只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向他请教的人、跟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依旧恬淡简朴,依旧平易近人,依旧谦逊和蔼。我未曾接触过任何艺术大师,但我心中的理想大师亦是如此品行——先文而后墨,品正而韵高。
徜徉在智忠师兄的书法作品中,总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他的结字形态,亦如蹒跚学步的孩童;亦如山溪访友的老翁;亦如枝干盘虬的松柏;亦如嶙峋参差的山石。线条圆则如古藤,方则如折戟,遒劲有力,曲直生韵。他极善用墨,枯润有度,色如游云,气象万千,变幻无穷。我最痴迷于他的行草,时而飞流直下酣畅淋漓,时而小桥流水曲折迂回。有着诗歌般韵律和意境,字字传情达意,句句平仄成韵,行笔转承水到渠成,不做作,不拘谨。
文以载道,书以传道。智忠师兄不只是个奋笔疾书的书者,更是一个以传承书艺、播撒文道为己任的师者。他笔下写的不仅仅是文字,也是文道,更是为人之道。他将自己的书法心得、人生历程、精神品格都倾泄于笔端毫末,借用黑白两色,书写出圣洁与大美。
道行天下,德行天下,艺必行于天下。
不用我繁赘的话语给予祝愿,智忠师兄今后的书法艺术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书法艺术成就必将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