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台用歌剧讲述国旗诞生的故事
一名普通青年如何为国家作出贡献?温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韩昊宇说,“只要有一颗炙热的爱国心,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这一回答,源自他在参演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资助推广项目歌剧 《五星红旗》时,与扮演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隔空对话”。
舞台上,“麦西先生”牺牲前把代表着不渝忠诚的五角星交给了曾联松,希望他“绘一幅画,画里有光芒,有希望,有梦想,那是一个安宁的社会……”后来,曾联松将这颗“心中的启明星”绘在了国旗设计稿中,五星红旗由此诞生。
歌剧 《五星红旗》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大学、瑞安市委联合出品,讲述了曾联松参加革命工作的经历,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上海设计国旗的人生历程。近日,温州大学师生赶赴福建、江西、湖南,完成了6场教师版或学生版的巡回演出。
演出之前,很多人并不了解,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是一名普通的温州人。
韩昊宇告诉记者,要去揣摩曾联松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是最难的,“热血青年时期的曾联松积极投身报国事业,投身革命后也意识到要在完成事业的同时保护身边的人,再到回到家乡后的郁郁不得志,直到党组织找到他继续完成任务等,既需要演绎出来,也需要唱出其中的情绪”。
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方圆第一次参演《五星红旗》,扮演了学生版的曾联松妻子项佩瑜。她对记者说,项佩瑜从十几岁时并不支持曾联松投身革命,到后面共同经历风雨,组建家庭,迎来新中国的新生活,她也经历了同样的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为学生搭建艺术思政“大课堂”,师生同演一台戏,是巡演版的巧思所在。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祝海燕是教师版项佩瑜的扮演者,也是此次巡演的导演之一。让她颇为感动的是,在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一名坐在前排的中学生告诉他们,“非常感动,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看歌剧”。
“孩子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动,高于掌声和鲜花。”祝海燕说,曾联松就是人们身边的平凡人,没有英雄事迹,经历过很多跌宕起伏,“又是由普通的大学生演绎出来,拉近了与青少年的距离,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粒爱国的种子,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与触动”。
五星红旗为什么选择红色,“鲜红”代表着什么,大五角星代表什么,小五角星代表什么,在祝海燕看来,将这些有迹可循的历史用歌剧的形式演绎出来,他们能够沉浸式体验国旗诞生的故事。
这堂流动的艺术思政课堂引发了追“剧”热潮。《五星红旗》在2019年推出之初,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吴修林就关注到了这部剧。这次到湖南长沙巡演,他特地到现场观演。他对记者说:“国旗伴随了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在我们心中是最自豪最值得仰望的,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通过歌剧的形式呈现?通过身边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出来,小切口更能打动人。事实上,曾联松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也有很好的文化教育意义。”
温州大学党委书记张健表示,这次全国巡演,不仅给观演大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传承与弘扬国旗文化,引导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励青年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