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坚守服务“三农”初心
本报记者 陈晓平
2019年参加工作的李江川,现任共青团五台县委副书记(挂职)、五台县豆村镇团委书记、五台县豆村镇西营村委会副主任。工作以来,他累计服务人口948人,带动人口171人,提供就业岗位12个。他主持的创新项目斩获第九届“创青春”忻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被评为2023年“忻州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2019年10月,作为农科类毕业生,李江川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选择到基层去锻炼本领、锤炼意志品质。从学校到乡村,从“书生气”到“泥土味”,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服务“三农”的初心。
积极探索找出治理路
到豆村镇西营村后,李江川主动请教村两委干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熟悉村内的人际关系,掌握村级事务办理程序;通过翻阅镇村工作资料汇编,明晰镇村的重点工作、产业发展、项目规划等内容;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入户走访、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与村民交流,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多维度、全方位加深了解村里的情况,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在详尽的调研学习后,他最终形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西营村脱贫攻坚再思考》的调研报告。
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传承乡村文化、宣传良好家风、弘扬淳朴民风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基础。2019年12月,西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如何在宣传好现有“西营经验”的同时,不断扩充和发展好“西营经验”成为李江川的新课题。在参加全国乡村文明治理示范班培训并实地考察了宁波市乡村文明建设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将宁波乡村治理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积极向村两委干部建言献策。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他率先在全镇掀起了“注重‘学’字,丰富精神食粮;弘扬‘善’字,引领道德新风”的乡村文明治理热潮。
其间,以“三会一课”、技能培训等形式组织党员、村民经常性开展学习活动。结合全民读书月活动,大力宣传、倡导全民读书。以乡文化站为阵地,建立了全天开放的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娱室,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为村民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食粮。
此外,西营村深入开展了“家规家训进农户”活动,开设了“道德讲堂”。通过设置善行义举榜,按时公布一批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好人好事,形成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同时,通过开展“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追求真善美,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学农爱农拓出兴旺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西营村选择温室大棚作为发展方向,但由于当时村集体的温室大棚处于初建阶段,具体种什么却还没想好。
作为农大毕业生,李江川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优势,综合分析了西营村的气候、土质等因素,积极向村两委建议,选择了高效益的羊肚菌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发展初期,他积极对接校企资源,引进技术人员,推广设施种植技术,促进了日光温室的全面提质增效,大棚年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10座羊肚菌大棚规模虽小,但一朵朵菌盖开出了村民的致富伞,开出了村集体产业发展的新希望。
为了提高温室的利用率,在羊肚菌采收结束后,李江川又建议村集体发展蔬菜种植,并积极联系技术员指导生产,第一年试种蔬菜就喜获丰收,丰收的番茄、茄子、豆角,更加坚定了村集体继续种植的信心。
农产品营销是解决村民增收的核心,为帮助西营村拓宽营销渠道,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李江川积极寻求社会资源帮助,联系万科物业,帮西营村销售了价值43万元的农产品,村集体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2021年5月,西营村被评为“山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不仅是对西营村既往工作的肯定,也更坚定了李江川与村集体一道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决心。
创新模式蹚出富裕路
在村集体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后,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针对经营模式单一的问题,李江川积极向村两委建议,将村集体现有产业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扩展,既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能带动村民增收。
通过将2015年实施的小香葱种植项目按此模式发展后,以保卫苗木合作社为主体,以土地流转、雇工和入股分红形式,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增收。项目改建后,年纯利润达7.85万元,带动59户171口人入股分红,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近年来,村内的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经验逐渐成熟,但受大棚数量限制,产量并不高。李江川积极联系母校老师寻求帮助,创新温室种植方式,向垂直方向要空间,形成了立体设施蔬菜高效固碳种植模型,并初步试验成功。以该模型形成的创新项目斩获第九届“创青春”忻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面对新征程,我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李江川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