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山西有你要的年味儿
本报记者 卢亚
甲辰龙年,文化和旅游部在“欢欢喜喜过大年”2024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框架下,举办了“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作为非遗大省,山西当仁不让。临近春节,山西的街头巷尾便热闹了起来,各种独特的街头年俗陆续上演。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也串连了我们现代的生活。
这些街头年俗都是国家级非遗。它们如同山西人民心中那份浓烈的家乡情怀质朴而深沉,让来晋游客直呼过瘾,直叹这就是想要的年味儿。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非遗活动大多持续到正月十五,有兴趣的游客不妨来晋一游,抓住欢乐中国年的年尾。
晋祠庙会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
太原晋祠古庙会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祭祀圣母诞辰的盛典,更是展示晋祠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平台。
今年的晋祠庙会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再度创新。从清晨的“天鼓迓旭”到庄重典雅的“圣母大祭”,再到“花容晋韵”汉服出行活动和原创话剧 《唐风晋韵话晋祠》,一系列丰富多彩、极具晋祠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游客们沉浸于古今融合的国风穿越之旅,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博大。原创话剧则带领游客回溯晋祠的千年历史,探寻三晋文化的源远流长。而《龙兴盛会》情景剧则再现了唐太宗李世民重游晋祠、御书留碑的盛世场景,令人感受到古代帝王的文治武功与晋祠的辉煌历史。
太原作为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使其具有独特的非遗年俗,这些非遗年俗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生产、生活发展的轨迹,延续了祖先的记忆。“狮子龙灯跑旱船、彩楼当街撑面面”,这是在清徐流传了多年的民谚。每逢春节、元宵节,一座座鲜艳的彩门楼就像过街彩虹一样拔地而起,矗立在人们的家门口或是道路上。“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句民谚道出了徐沟背棍的魅力。徐沟背棍内容丰富、形式别致,被称为“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风火流星是一种融民间杂技、传统武术与锣鼓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艺术,是晋源区优秀的民间地方文化。此外,还有横渠花灯、集义高跷、东于架火迎鼓习俗及恒义诚老鼠窟元宵、晋祠桂花元宵、太原花馍、林香斋过油肉、龙须拉面和刀削面等。来太原,逛庙会、赏非遗、尝美食,真是美哉悠哉。
怀仁旺火 祈求新年“旺气冲天”
朔州市怀仁县的怀仁旺火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怀仁,旺火是必不可少的年俗之一。点燃旺火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和孩子们围成一圈,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祈求新的一年“旺气冲天”,万事如意。
清朝的《大同县志》中也有关于旺火的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这说明旺火这一习俗在当时已经非常盛行,并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除了春节和元宵节,怀仁人在办婚事或者重大节日时也会垒旺火。每一年的点燃,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
朔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除了怀仁旺火,还有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赛戏、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梨花春白酒传统酿造技艺)、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朔州传统鎏金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朔州秧歌戏、赛戏、踢鼓秧歌(朔城区)、朔州喜乐、骡驮轿、晋北鼓吹等省级非遗项目。观看旺火之余,这些项目也不容错过。
娘子关跑马排 见证文化传承
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的娘子关跑马排,是一项自发组织的节日习俗。此习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持续至二月初二。
跑马排起源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当时,唐军信使在此传递公文和军情。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骑手们飞驰在古道上,马蹄声阵阵,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流转。娘子关跑马排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节日习俗,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通过这一习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感受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2023年山西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阳泉有11项上榜,包括新上榜的平定马山扇鼓、娘子关压饼制作技艺、古琴制作技艺(阳泉古琴制作技艺)和扩展项目张庄村武社火、盂县剪纸、平定布艺、平定泥塑、连庄辣椒酱制作技艺、戏剧盔帽制作技艺、平定烙画葫芦制作技艺及三泉庙会社火架习俗。有精品,有美食,还有游玩,都可一试。
柳林盘子会“东方狂欢节”
吕梁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或“小子会会”,是流行于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传统习俗,以精美的制作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这些“盘子”是一种组合型、阁楼式的仿古建筑模型,集雕刻、面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美轮美奂,堪称“华夏一绝”。
这个习俗被中外民俗专家誉为“东方狂欢节”,是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活动中,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搭建彩盘,并组织各种社火活动,如秧歌、弹唱、转九曲、斗活龙等。活动时间从正月十三一直持续到正月廿六。其间,十里乡亲汇聚一堂,载歌载舞,不仅表达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更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俗话说:“十里同风不同俗。”吕梁,黄河为带,黄土为衣,非遗项目异彩纷呈。龙年春节,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5条春节主题旅游线路,诚邀各地游客“赏北国风光、品地道年味”。其中,非遗年俗体验游推荐打卡临县伞头秧歌、道情戏、大唢呐,中阳剪纸,柳林盘子会,孝义婚俗、皮影木偶戏、碗碗腔,汾阳地秧歌,离石弹唱和岚县面塑、八音会。临县伞头秧歌绸扇翻飞街头舞,群众喜闻乐见;中阳剪纸展示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老的民间风俗和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庞家会九曲灯阵城城连环、复杂多变,弯弯绕绕中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祈愿;孝义皮影扯一块白布,亮一盏青灯,尺把小人便将世间百态精彩映现……汾阳地秧歌、孝义碗碗腔、文水鈲子、岚县八音会等民间音乐古风悠扬、韵味醇厚,带游客沉浸式感受吕梁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
山西的街头年俗,是这片土地上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不仅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激活了我省非遗资源,让非遗产品通过旅游市场走进寻常百姓家。2024年,我省将以保护为第一原则,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融入旅游。今后每年春节来山西,都会有更精彩的非遗大年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