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4月08日

她找他 找了 50多年……


  他叫许包野,她叫叶雁苹。
  她原本目不识丁,是他教会了她读书写字。“雁苹”的名字,也是他帮改的,取意“鸿雁相伴,苹藻相依”。
  原以为两人的爱情也会如此,相伴相依,携手终老。但天不遂人愿,35岁那年,来不及告诉爱人,他便永远闭上了眼。
  她没有收到这个噩耗,从此,生命里便只剩下了等与寻……
  等他的50多年里,她一页页翻着字典,一笔一划、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封封信,只为寻找他的下落。
  “不知他为何失为何死使我痛心”“全是一生参加革命工作,鸿藻今年83岁,一藻今年……”“鸿藻一藻现在同志在各地调查岂有下落否?”“不知鸿藻一藻兄弟,岂有影响,会知消息有无……”信件残破,纸张泛黄,字迹歪扭,这些是叶雁苹向广东、福建等地不同部门寄去的寻找丈夫许包野以及许包野二弟的信。和这些信件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本残破的旧版新华字典以及福建武平县人民政府的回信。
  近日,这些信件由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在许包野、叶雁苹的家乡广东澄海发现。许包野,原名许鸿藻,1900年出生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7岁回到祖国。1920年起,他先后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攻读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与妻子是包办婚姻,妻子原名叶巧珍,目不识丁。尽管相差悬殊,但许包野从未嫌弃过妻子。他教妻子读书写字,并为她改名叶雁苹,两人的爱情也在柴米油盐中一天天生长。
  留学期间,许包野与妻子月月通信,有的长达20多页。在家书中,许包野耐心地为妻子举例说明“你、我、他”的用法,为她制定读书计划,推荐一些名著。
  当年车马慢,许包野便把思念写进诗篇:“我虽有一管笔,但我写不出字;我虽有一张纸,但我想不出话。我现在只殷勤一声,珍重托你——托你可爱的雁儿,你若到了南边,见了我的爱人,你可对她说道祝你平安。”
  旅欧期间,许包野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1931年底,受共产国际的派遣,许包野秘密回国,向中共临时中央报告共产国际情况。
  阔别十余年,许包野与妻子终于重逢,但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从福建到江苏、河南……组织需要他去哪他就去哪。从“阿宝”“保尔”到“老刘”……他的名字也渐渐隐去。
  1935年2月,因叛徒出卖,许包野被捕,引诱拉拢他失败后,敌人又对他施以各种酷刑,许包野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同年在南京英勇就义,时年35岁。直至牺牲,许多与他一同战斗的同志也不知他的真实姓名。
  蒙在鼓里的叶雁苹,发了疯似的寻找爱人的消息,数不清写了多少封信,记不得走了多少里路,她心里始终坚信丈夫会回来的。
  1955年,许包野在海外的三弟来信,邀请大嫂出国居住。“我想我们家中现在只有你一人留守,大兄至今又没有音讯……”但叶雁苹拒绝了。
  1982年,年事已高的叶雁苹感觉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她再次写信向广东、福建等地党史部门求助,一封又一封。
  几年后,有关部门终于查清了许包野的身份:原来,大许、保尔、老刘等全都是他一人,许包野同志早已牺牲。得到消息时,叶雁苹已重病在床。寻夫50多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等待,等来的不是与丈夫相守余生,而是独自白头。几个月后,叶雁苹离开了人世……就这样,许包野的诗集和几封家书,她保存了一生!
  1987年,许包野被追认为烈士。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