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
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余额68.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对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以来,信贷总量稳定增长,贷款利率保持低位,对实体经济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本报记者说,足够大的货币存量规模为促进投资、消费和整个宏观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整体看,中国货币供应和实体经济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加快恢复、结构转型升级、新动能进一步培育,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需提升,从而使稳增长和防风险更好平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1.0%。同时,随着节后工业生产恢复,工业品供应相对充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总体平稳。
随着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广义货币(M2)的使用效率有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引导下,金融资源正在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社会融资规模增势向好
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0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6%;本外币贷款余额251.81万亿元,同比增长9.2%。与今年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9%、2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1%相比,3月份存款增速继续稳步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势向好。央行发布的信息显示,据初步统计,2024年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0.32万亿元,同比增长8.7%。
“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高于市场预期。”中银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说,3月信贷增量整体延续此前的平滑特征,呈现“企业信贷不弱、居民信贷不强”的状况,企业存款大幅同比少增表明信贷空转现象得到改善。
3月末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均保持强劲,金融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但同时也要看到,有效融资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市场信心和预期还有待进一步提振。
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认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通胀出现高位回落趋势但仍具粘性,发达经济体利率保持高位。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不断降低。
谈及下一步政策取向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要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