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4月18日

三孩政策下的青年生育意愿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薛明月 吴蔚


  摘要:2021年5月,国家出台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3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但是当下部分青年存在 “不想生”“不敢生”“推迟生”的生育倾向,究其原因是个体本位思想的加强、“立业”先于“成家”的选择与生存经济压力的增加。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从完善三孩配套政策、建立友好生育环境以及构建友好生育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孩政策;青年;生育意愿
  一、引言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三孩生育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而青年是我国生育的绝对主力,毫不夸张地说,青年生育意愿的高低直接影响、形塑着我国整个生育格局,攸关中华民族的长远与持续发展。我国要扭转持续走低的生育局势,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青年低生育意愿现象。因此,本文意在了解三孩政策的出台对育龄青年生育意愿是否产生影响,并分析影响生育意愿的相关原因,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和制度、观念和价值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将调查对象设定为山西省内育龄青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的年龄范围界定在14-35岁之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年的年龄范围界定在18-44岁之间。结合中国女性不低于20岁的法定结婚年龄,本文最终决定选取20-44岁的育龄青年作为调查对象,以期进一步了解其生育意愿。
  (二)数据来源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推行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同年后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进行了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其中关于家庭与社会生活的调研部分均涉及生育意愿问题,且调研时间在三孩政策发布后的短期内,可以更加直接地反映出三孩政策对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因此本文选用CSS2021年数据作为研究数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内20-44岁的育龄青年。因此将数据进行处理,选取地域为山西省,出生年在1977-2001年的被调查者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经筛选共有103个有效数据样本,使用SPSS2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新时代青年生育意愿的表征
  (一)育龄青年理想子女数量多数为两个,但实际生育打算低于理想数量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超八成育龄青年的理想生育数量为两个,有8.7%的受访者选择1个,3.9%的受访者选择3个,可见生育两个子女是当下育龄青年的主流选择。但将已婚青年实际打算生育数量与理想子女数量相比仍有差距,在80个已婚受访者中,实际打算生育数量与理想子女数量相同的有49人,占比61.3%;实际打算生育数量比理想子女数量少的有27人,占比33.85%。这说明虽然育龄青年有生育意愿,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无法达成理想子女数量。
  (二)三孩政策出台后,青年再生育意愿较低
  2021年5月,党中央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在已生育二孩的41位受访者,有3人表示“可能不要了”,占比7.3%;有37人表示“肯定不要了”,占比90.2%,可见当下育龄青年的三孩再生育意愿较低。生育一孩的31位受访者,有7人表示“再要一个”,有7人表示“还没有想好”,有5人表示“可能不要了”,占比16.1%;有12人表示“肯定不要了”,占比38.7%。综上所述,当下主流的生育数量仍为二孩,已有二孩或三孩的受访者再生育意愿低,三孩政策影响有限,受影响者主要为生育一孩的育龄青年。
  四、青年低生育意愿的原因分析
  (一)“不想生”的内在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呈现出原子化的特点,而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从最初的扩大家庭逐步向核心家庭演变,家庭内生产、居住方式与人员的改变,使个体的原子化现象愈加明显。青年个体愈加关注自我的利益,人际关系愈加疏离。因此,婚姻与生育会被部分青年视为一种负担。一是“当下即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现在的青年更加注重自我生活的品质,在城市中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大,减少社交成为一种放松休息、回归自我的最好选择。青年单身或未婚时期的工资可以让其有着相对舒适的生活,而一但结婚后,面临的不仅是职场的压力,家庭的责任也会随之而来。因此,更多青年认为当下即是最好,不愿结婚与生育。二是女性社会角色的冲突。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被定义为相夫教子,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社会地位较低。而在当今社会,女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更加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独立,社会地位也与男性趋于平等。但在职场,仍然存在着职业性别歧视,女性怀孕生子成为职业发展的绊脚石,育儿与工作的冲突,成为女性青年不想生的主要原因。
  (二)“推迟生”的重要促因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成家”是在“立业”之前的。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观念,个人利益要服从于家庭利益。个人要为了延续家庭的香火而成家,因此结婚生子在过去是优先于 “立业”的。而在当今社会,青年男女普遍认为要“先立业后成家”,婚姻和事业的稳定成为最看重的生育必备条件,因此“推迟生”成为青年生育的主流。究其原因:一是教育周期延长升学就业难。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几乎不存在教育与就业的年龄问题。而现在,按正常教育周期来看,本科毕业需要到22岁,硕士研究生需要到25岁,博士研究生毕业需要到29岁,且现在就业压力大,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因此,教育与工作的时间延长推迟了青年结婚生育年龄。二是晚生晚育优生优育的成长环境。1978-2013年是我国严格计划生育阶段,其间出台独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双独二孩”政策。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青年的生育观会受到上一辈晚生晚育优生优育的影响,三孩政策的出台很难立即改变青年固有的生育观。因此,大部分青年依然选择推迟生。
  (三)“不敢生”的现实原因
  生育决策是与生育的成本相联系的。生孩子在过去对于家庭而言不过是“多添一双筷子”,在孩子长大之后还可以多分地,成为家庭的劳动力。但是在当今社会,孩子的成才与教育更是父母所担忧的,害怕其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从备孕、怀胎、出生、成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因此很多青年对生育二孩、三孩是望而却步,处于“不敢生”的困境中。一是子女教育费用高。在这个“内卷”化十分严重的社会,加之网络的影响,家长更加注重对子女全方面的培养。孩子从孕期的胎教,出生后的早教、兴趣班,后期的中学、大学上学费用,一个家庭培养孩子的费用在几十万到上百万元。除了教育外,孩子的看护成本也是较大的,家长或请保姆带孩子付出经济成本或者牺牲工作付出时间成本。二是家庭负担较大。80、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面临着“4+2+?”的家庭结构。夫妻需要赡养双方父母,共同抚育子女,再加之有房贷或工作不顺心的压力,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少生育或不生育成为他们当下最好的选择。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当前育龄青年的生育意愿不高,呈现出“不想生”“推迟生”“不敢生”的特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第一,个体本位思想的加强;第二,生育养育成本高压力大;第三,政策配套措施实施细则不完善。
  围绕以上问题,推动三孩政策进一步落地的同时提高青年的生育意愿,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普惠配套政策,支持育龄青年 “敢生能养”。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探索建立育儿津贴、生育奖励、生育保险育儿消费券等形式的经济支持政策措施,为青年提供“真金白银”的补助,释放鼓励生育的正向信号。第二,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育龄青年 “想生乐养”。加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解决子女照料和科学养育难题。鼓励社会参与,发挥政府财力、民间资源的共同作用,扩大普惠托育资源供给。营造生育友好就业环境,积极探索建立弹性工作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青年生育支持与就业保障政策。第三,构建新型的生育文化,倡导育龄青年 “早生共养”。加强宣传与引导,克服青年人恐育思想,生育教育更多从个体和家庭立场出发,强调生育带给育龄人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T2023E11)
  参考文献
  [1]朱文婷,王梅.生育支持对青年职业女性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6):78-85.DOI:10.16034/j.cnki.10 -1318/c.2022.06.017.
  [2]陈晶莹,马建青.三孩政策下青年低生育现象的成因及破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22,(03):31-36.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2.0040.
  [3]石晶.中国公众生育观念调查报告(2023)[J].国家治理,2023(09):70-74.DOI:10.16619/j.cnki.cn10 -1264/d.2023.0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