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而行 练就新时代科技“追星人”
本报记者 郭丽菲 见习记者 赵倩
“别人追明星,我追的是卫星!”,山西省气候中心遥感应用科高级工程师米晓楠扎根气象遥感监测服务一线十余年,在见证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她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成长,逐梦而行,成为一名经验丰富、成果丰硕的遥感气象监测领域的职业“追星人”。
用坚守践行初心
2013年,米晓楠踏入职场工作的第一年,气象卫星监测到全省热点信息就多达581次,其中近一半的热点信息发生在林地。她在向前辈们学习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热点火情信息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遥感技术的魅力。
“进入职场后,我逐渐明白,遥感技术不仅局限于高大上的理论,更能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工作十余年,经过一次次的火灾遥感监测实战演练,米晓楠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2019年“3·14”沁源森林火灾让她印象深刻。那年春节过后,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却近乎“零”,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持续增高。面对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米晓楠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坚守在遥感火情监测的一线,认真分析每一景遥感影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热点。
2019年3月14日16时07分,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捕捉到了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南石村西北方向的火情信号,像元个数多达18个,为近年来监测到的火点较大的一次。米晓楠和同事们一直严密监测,并提前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火灾在当天夜间得到了及时控制,但他们并未停歇。随后,米晓楠对当时现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与分析,成功实现了火烧迹地的反演,并最终形成了详尽的“3·14”沁源火情监测评估报告。
2019年3月29日,沁源县再次发生森林火灾。因为先前的经验,加之连续数夜的坚守,米晓楠和同事们利用多种遥感数据资料全面分析,为灭火指挥部提供了更加详实的火情监测信息。
两次成功服务的经验也被应用于后续发生的多次森林火灾遥感监测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服务成效突出,她所在的科室被山西省委授予第12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状”荣誉。
“这一荣誉的背后,凝结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作为气象人,我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回首那段日子,虽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也是米晓楠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用行动诠释责任
米晓楠所在的生态遥感创新团队一直紧扣遥感监测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探索生态、灾害、大气等领域的遥感算法研发和技术应用。
在灾害遥感监测应用领域,米晓楠和她的同事们对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开展遥感监测反演算法的研发及持续改进,反演精度得到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他们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研发遥感干旱监测算法,每旬定期对全省开展植被干旱监测,及时把握全省旱情,为农业部门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在大气遥感监测领域,米晓楠和她的团队开展了沙尘、雾霾、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等方面的反演算法优化和精度验证工作,对于山西省空气质量监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研究成果多次应用于《山西省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总结报告》,在2021、2022年连续两年被中国气象局评为优秀报告。
在生态遥感监测评估方面,团队成员深入开展了植被生态评价算法及变化趋势分析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多次应用于重要报告的撰写,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2018)》被评为全省优秀气象决策服务材料一等奖。《山西生态遥感年报(2022年)》被中国气象局评为优秀报告。
米晓楠也因此荣获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山西省气象局成果应用一等奖等,她还被山西省气象局嘉奖3次。
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米晓楠与家人聚少离多。“平衡家庭与工作确实是一道难题,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前行,但正是这样的挑战,让我们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一刻。”米晓楠坚信,只有秉持积极向上、勤奋进取的精神,才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无畏于工作中的任何挑战。
身为“巾帼”气象人和山西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米晓楠表示,她也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擦亮奋斗底色,永葆奉献情怀,奋力续写“追星逐梦助力强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