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5月22日

“双减”背景下地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孝义市中和路小学 王红艳 王维霞 郭嘉丹 任雅丽 郑丽君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工作者,深耕“双减”政策的教学要求,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课题研究立足“双减”要求,以小学劳动教育为研究的切入点,就“双减”下地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及方式展开研究,在交代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界定研究相关的理论概念,明确对应的核心概念,阐述地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以期通过研究,更清晰地梳理小学劳动教育侧重点,更全面地阐述“双减”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措施。
  关键词:“双减”;地域文化;小学劳动教育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定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同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文件由教育部印发。《纲要》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一、“双减”下将地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
    (一)地域文化与小学劳动教育共生共融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应融入家庭与社会生活,与地域文化共生共融。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落实应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选取和编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和考核标准等,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联。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需要用不同的主题创设不同的课程任务,让学生在课程任务完成中将理论与现实、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儿童生活世界与认知世界的完整性。因地域文化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场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形塑着人们的生活。地域文化同小学劳动教育融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景式地亲近自然、理解文化、认同生活;另一方面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有利于劳动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发展。
  (二)地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有利于教育生活化
  地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是以学校所处地域文化为基础开展教育活动,把儿童、家庭、社区、生态资源与地方产业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地域文化是课堂的外延,学校之外处处是文化,家庭生活、社区活动、生态资源修复利用与地方产业发展皆是课程资源。《意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等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劳动等。地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有利于教育生活化,将课程教学内容链接到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丰富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
  (三)地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有利于课程实施常态化
  地域文化是劳动的成果,也是劳动创作与劳动生活的场景。本地人民勤于劳动,善于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地域文化能够为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与设计形式。地域文化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域,亲近生活、体验感悟父辈工作生活的艰辛,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劳动形式,为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空间,推动了家、校、社会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本地化与生活教育化,促进了小学劳动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常态化发展。
  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与地域文化(学校特色)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地域文化(学校特色)融入劳动教育是实现劳动育人价值的前提
  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作为贯穿于大中小学阶段的必修要求,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科学化的进行,而将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实现其科学化的必经之路。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周边劳动资源,分析、改进、整合成劳动课程资源,建立学校地方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多样化的课程教学中主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良好的劳动素养。劳动品质、劳动精神虽看似虚无缥缈,但是却深于地方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地方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浸润于地方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地方人民通过劳动实践与劳动创造共同构成了地方文化之基,而如今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同样受地方文化的影响,由地方文化所建构。
  这也证明了地方文化中孕育着数千年以来地方劳动人民的劳动品质与劳动精神,这些优秀的劳动品质与劳动精神以及劳动者共同创造出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是地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最合适宜的课程资源选择。“个体所属的文化提供了构成他者生活的原始材料。每个人的每一种个人兴趣都是由他所处的文明的丰厚的传统积淀所培养的?,儿童的生长环境影响儿童自身地方性情感的渗透,地方文化长期性的陶染会促使儿童对该地区产生依恋感与认同感,而鲜明的“地方性”正是各地方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质与边界,是其生命之所在。
  地方文化以知识的样态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并作为一种在特定情境中生成、理解、保护的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揭示了以多样性身份的形态能够满足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并以融入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课程的距离、与地方文化的距离,使劳动教育课程真正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进一步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打好精神底色。
  (二)地域文化(学校特色)融入劳动教育是文化价值传承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一种文化选择,同时也需要文化选择,在精心筛选后传承的文化资源才有纳入课程知识体系与内容的必要。作为一个地区内部风俗与传统、历史与生活、观念与精神的结晶,地方文化是地方性土壤孕育而生的珍贵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凝聚体,它自身的先进部分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地方人民人格与精神有熏陶作用。
  沿承地方的优秀文化,既是生活在本地区的人民无法卸任之责任,也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应主动担负起的历史使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劳动文化的重新建构途径,能够有效地提炼、传承、创造着地方文化。文化是人的活动,从不停止于既定的东西上,而是不断地在寻求变化与改革,因此地方文化中仍有众多的部分等待人们去认知、开发与更新,而课程与其相融合、再生成,能够更加凸显对地方文化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理解与尊重。
  一方面,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引导小学生追溯地方文化的历史脉络,回归到劳动文化的本身,以这种回归地方文化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得以更深刻体会和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身劳动素质的品质形成。另一方面,赋予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以文化底蕴,让“地方”的学生在课程中与地方性知识进行思维碰撞,在课程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本土的文化世界,拥有独立的文化空间,在对本土文化加深认同的过程中形成“根”的意识,并释放出更多的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可能性。
  三、“双减”下地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基于实际学情,丰富劳动教育的地方文化特色
  传统手工制作是一个重要的劳动教育项目。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工艺师傅来校进行手工艺制作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学习传统工艺技术,如陶艺、编织、木雕等。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之处。另外,种植农作物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劳动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在校内或者周边地区开辟农田,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护。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感,还可以学习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农业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另外,养殖动物也是地域特色劳动教育项目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建立养殖场或者饲养室,让学生参与动物的喂养和管理工作。通过与动物的互动,学生可以培养爱护动物和责任心,同时也加深对畜牧业的了解。这样的项目还能帮助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二)立足地方特色,拓展劳动教育的地域文化内涵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教育活动依托课程体系才能有序开展,劳动教育也需要课程体系予以支撑。拓展劳动教育的地域文化内涵必须要构建地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好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课程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内容,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劳动教育元素、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以及劳动美德,突出文化育人和劳动育人的作用,建设好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应着眼于地域文化特色,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程劳育”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地域实际情况,创新运用翻转课堂、实地考察或观摩等参与式、体验式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重点结合地域文化相关背景、在地域文化教学情境中设置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情境,如借助地方特色,如,“采摘节”等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或者以皮影戏的系列学习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依托教学目标,建立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及劳动文化共生共长的发展共同体
  搭建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和劳动文化三者间的桥梁,实现三者在文化上的内外融合价值一体。通过文化桥梁的建构实现三者共同的理想追求,促进小学生对校园文化、地域文化及劳动文化的价值认同,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思想源泉和发展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凸显“文化高地”的优势,勇担构建共同体的责任,发挥地域文化、劳动文化及学校文化研究的特色作用,鼓励开展地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术研究,设立专项课题拓宽研究视角,厘清地域文化与劳动教育发展的本质内涵,总结地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促进共同发展的实践成果,为“双减”目标的达成助力。(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 JT2023S46)
  参考文献
  [1]李强.汇聚地域劳动文化 助力学生品格成长[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2]张少丽.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39(2):25-28.
  [3]肖纲领,谢永祥,林荣日.走向差异化的劳动教育:家庭背景,学校区位与青少年的家务劳动参与[J].教育发展研究,2022(Z2):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