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5月24日
吕梁民间艺术研究院会员、孝义皮腔灯影戏第十代传承人赵永琪

磨炼技艺传承非遗 深耕孝义皮影戏十载


    本报记者 田璐

  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几根竹竿诠释喜怒哀乐,这就是皮影戏。吕梁孝义,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而流行于当地的孝义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今年26岁的赵永琪,是吕梁民间艺术研究院会员、孝义皮腔灯影戏第十代传承人,已学习孝义皮影戏10年。学艺期间,他虚心学习,得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戏传承人侯建川的言传身教。同时,他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近日,2024年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决赛在山西大学精彩上演。赵永琪看到山西大学皮影梦华队将皮影搬上舞台进行演绎时,很激动。他说:“看到皮影戏的创新表演,看到青年与非遗之间产生了联系,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保护孝义皮影戏的决心和信心。”

潜心钻研 练就技艺

  赵永琪从小就热爱跳舞、唱歌,13岁时被母亲送到了孝义当地的剧团,学习乐队演奏。看到皮影、木偶戏老师在教学时,他便对这项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侯建川和其他老师在台上表演,赵永琪就在台下认真地看,并悄悄地模仿。看见老师有空,他就会请老师指点自己的表演。自此,他便开始跟随侯建川学艺。
  孝义皮影戏源于宋金,兴于明清。鼎盛时期,孝义当地有上百个皮影戏班,足迹远达甘肃、内蒙古、辽宁等地。孝义皮影戏分为皮腔灯影戏和碗碗腔纱窗影戏,以皮腔灯影戏为主。其剧目丰富,现收藏剧本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
  表演皮影戏时的技巧和唱腔,是皮影戏水平高低的关键,通常表演皮影戏的艺人都是经过长期勤学苦练而成。赵永琪和侯建川一同表演的传统剧目《孙悟空大战柳树精》,从动作到唱词,侯建川都倾囊相授,“看重的就是他是个好苗子”。“侯老师特别抓我的唱腔,为了唱出传统韵味,我会录下老师的声音,下来后自己细细琢磨。”为了把握唱腔,他可以一整天都哼唱曲调,晚上睡觉前,还要在心里默默过上一遍。“在白色的麻纸糊出的幕布后面操作皮影,一双手不仅要演得惟妙惟肖,一副嗓子还要唱出剧中的缠绵悱恻、斗志昂扬,能把观众代入到故事情节中。”
  动静之间,默契配合,非遗在这里跨越年龄,一代代传承、一代代接力。

十年深耕 获得肯定

  如今,孝义皮影戏传承到赵永琪,已是第十代。10年的学艺之路是艰辛的,但他肯吃苦、肯钻研、肯下功夫,凭着一腔热爱,获得了老师的认可,也收获了观众的掌声。
  坚持于技艺磨炼,奉献于非遗教学。当侯建川不遗余力地推动非遗进校园,并在吕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皮影大师工作室后,赵永琪在老师的带动下也走上讲台,为学生们讲授课程,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体验非遗的魅力。
  在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胜溪创领”众创空间的非遗研究中心,赵永琪和老师也是亲历亲为、尽心尽力地向学生们传授皮影戏技艺。“当时,我们用一周时间为学生们排演了传统剧目《大变样》,每天至少要学2到3个小时。学生们学得很认真,课后也很用心地练习。”赵永琪说。汇报演出时,校领导惊讶于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排演出一套成熟的剧目。为此,赵永琪还被学校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跟随老师学艺多年,赵永琪仍觉得所学尚浅。他认为,传承非遗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而教学正是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让自己从中找到不足,进而不断精炼技艺。

初心守护 匠心传承

  以初心来守护、以匠心来传承、以敬畏心来开发利用,让非遗走出历史、走进当下、走向未来。
  2020年,赵永琪在孝义参演了由山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儿童皮影动画电影 《阿嚏熊历险记》。侯建川担任艺术总监,以保证孝义皮影戏的韵味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影片深度挖掘孝义皮影戏的文化元素,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播环保理念,弘扬传统文化。目前,影片在原片基础上加以改进,计划今年上映。赵永琪说,电影将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数字影像科技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在他看来,非遗人才得以延续,需要从幼儿园到大学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设置选修课或“第二课堂”,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提升青少年保护、传承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同时,加大非遗的普及与传播力度,在守正创新中发挥出青年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扛起传承孝义皮影戏的责任,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注入新鲜血液。”赵永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