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5月24日

为逝去的美而哀伤

——读海郁的诗 ●王立世


      读了海郁的这组诗后,我幻化出一幅远景,那就是诗人端坐在黄昏的山巅,凝望着即将坠入群山的夕阳,一会儿仰头长叹,一会儿低头沉思,为无力挽留这逝去的美而伤感不已。
  诗人自古多愁善感,杜甫不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吗?海郁倾向于、也沉醉于对逝去的、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追寻,在伤感的过程中呈现出时空的浩瀚和生命的短暂,尘世的喧嚣与生命的孤独。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诗是《梨花,别在大地胸前》,这首诗如果望文生义的话,一瞥之后你可能把它当成一首写景的诗,读完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那梨花让我们联想到胸花,为纪念亲人所戴。诗人高就高在没有开门见山,而是曲径通幽。先写哽咽的春雷、弥漫在群山间的乌云、耀眼的梨花、不再丰沛的雨水、低眉的野草碎花,一切都在为抒情做铺垫,用拟人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氛围,然后才进入主题:“六年了,父亲/我不敢回眸,不敢目睹烙在记忆里/那汹涌的梨花白”。诗人“不敢回眸”“不敢目睹”就是怕触景伤情,心理之微妙可见一斑。“汹涌”说明情感的不可遏制。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带走了春天的绚丽”,留下的是“紊乱、惊慌、失措、麻木”,有父亲的日子与失去父亲的日子的区别只有失去父亲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草木逢春万物欣欣向荣,人却死而不能复活,“人间无你,也是不由人的事”,但“残缺的日子还得跌撞延续”,“残缺”是诗人真实的感受,“跌撞”是诗人生活的姿态。这首诗没有正面具体写父亲怎么样,但从诗人真挚的情感中可以感受到一位父亲的无私和伟大,诗人失去父亲的无助和悲苦。这首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化为一体,景为情开路,情使景人性化、人格化,很有感染力。
  伤逝在其他诗中都有表现,比如在《哀歌》中写到“檐下的油漆,在午间/发出剥离的脆响。往昔的粘性/早已输给了时间,光泽/退回暗角,成了孤独的一部分”,这是典型的托物抒情,物虽司空见惯,但表达很独特,意象灵动而新颖,又耐人寻味,一种空旷感和苍桑感凸显出来。在《姑婆》中写到“像一件棉衣/那个自己已慢慢从我身上脱落”,顺手拈来,别有洞天,棉衣脱落是季节在变幻,自我脱落是社会环境在变化,这是写人的异化,是对逝去的美好元素的感慨。《复原》中“我看见快乐原来的样子,我看见/幸福原来的姿势”,也许是对童年的回忆,也许是对初恋的回忆,都可以看成是对人性中那种天然纯真的美的追寻和思怀,为什么要复原呢?这就不能不联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滑坡、世态的炎凉和人性的衰落,使快乐和幸福失去了曾经的明净和单纯,利益和欲望在左右着人们。《直到》写到“语言终究失却属性/黄昏在石头上褪尽最后的余晖”,汉语被赋予了很多属性,有时是一种累赘和负担,时光会剥掉一些多余的东西、一些华丽的衣饰,坦露它的本来面貌。黄昏在回光反照之际陷入黑暗和寂静。这种逝去是必然,是不可阻挡的,回忆是美好的,伤感有时也是美丽的,这都是真实的人生风景。
  海郁的诗地域特色不太明显,但读后仍有大西北苍茫和辽远的感觉,以独特的视角写出刻骨铭心的伤逝,诗的语言沉着,意绪复杂,情感内敛,思想深沉。但他的有些诗严肃有余,灵动不够,人间烟火味不浓,这是今后创作中应该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