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5月31日

晋祠米粽飘香产业兴旺


    本报记者 田璐 通讯员 杨润德 韩暖晴 王惠林

  眼下,端午节还未到就已进入粽子预定高峰期。5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太原晋祠公园南侧的“晋祠有礼”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地忙碌着,粽叶洗煮、江米淘洗、粽子包制、初次蒸煮、真空包装、二次高压高温灭菌……每道工序环环相扣、各个环节有条不紊。
  据介绍,每年五月初五,晋源当地家家户户都会以包粽子、挂艾草、点雄黄等方式纪念治水英雄台骀,由此形成了晋阳端午节习俗,并于2006年入选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 “晋祠有礼”非遗传习中心,阵阵粽香飘来。只见工作人员把3片黄绿的粽叶一一叠放,一弯一拽形成一个尖尖的圆锥状,抓一撮泡好的江米,放入3颗去核蜜枣,再抓一把晋祠江米填满,将粽叶弯折盖住,再左右折叠、层层包裹,用事先准备好的马莲草捆好扎紧。巧手一收一拢一缠一绕,不到1分钟1个有棱有角有面的三角粽就成型了。
  负责包粽子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晋源人,她们早已练就了一双灵巧的双手和扎实的包粽子技术。“晋祠有礼”非遗传习中心负责人武练根告诉记者,每人每天能包1000多个粽子。
  紧接着,工作人员将包好的粽子蒸煮1个半小时,再通过高温高压完成对粽子的二次加工和杀菌。这样,粽子卫生紧实、品相一流。
  “晋源人端午包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高品质的粽子离不开优质的原材料。我们精选优质晋祠江米,枣是秘制的无核蜜枣,用料考究无添加,保证原滋原味。每吃一口香粽,米香、枣香、叶香、马莲香萦绕舌尖,便融汇成了人情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传承的味道、晋源的味道。”武练根说。
  据了解,为了解决保质期短、流通性差的问题,“晋祠有礼”非遗传习中心专门引进了一台全自动杀菌锅,还添置了净水过滤器、真空压缩机、洗米机、发泡桶等设备,让生产流程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将粽子的保质期延长至6个月,让商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除了“晋祠有礼”非遗传习中心,晋源区端午福粽非遗工坊同样进入了粽子赶制的高峰期。
  晋祠大米既是太原农耕历史的荣耀和农耕文明活的见证,也是弥足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晋祠有礼’非遗传习中心将以传承非遗为己任,持续打响‘晋祠香粽’品牌,严把品质关,促进村民就业增收,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传承开发更多晋祠大米相关衍生品,让小粽子成就大产业。”太原市晋源区非遗协会会长郭志文信心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