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清明寒食文化代代传
本报记者 卢亚
在华夏大地上的众多风景名胜之中,有一处景点总是与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介休绵山。
唐代诗人韦庄曾写道:“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每到清明时节,桃花灿烂,杨柳如烟,相约二三好友,到介休、上绵山,追根溯源,回望2600多年前那悲壮一幕,已成为后人寻访历史文化最好的方式,也因此让清明寒食文化在绵山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绵山位于介休市南20公里处,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道寺院、革命遗址于一山,素有“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寺不古,无景不典”之称。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绵山,寻着介子推的历史故事,看山间苍松翠柏环绕,处处繁花似锦。
介子推忠君赴义
穿过雄伟的山门进入景区,一尊高大的古铜色人物塑像率先映入眼帘,这便是晋国大夫介子推像。栩栩如生的塑像,为后人揭开了那段尘封在历史中的往事。
公元前655年,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带着介子推等一群家臣仓皇出逃。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备尝艰辛,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登上晋国的王位,史称“晋文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在分封功臣时,唯独没有介子推。功不言禄、洁身自好的介子推认为重耳复国是天意,而非他人之功,遂偕母隐居绵山。
介子推的邻居为其鸣不平,夜悬 《龙蛇歌》于城门之上,晋文公看后追悔莫及。为了找到介子推、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做出了一个令他悔恨终生的决定——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与母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万千绿枝随风摆动。于是,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介子推忠君赴义的故事也随之流传百世。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题写过介子推、绵山、寒食或清明的不胜枚举。绵山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王融亮这样概括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唯诚唯信的人生准则”。
步步有景景景有典
绵山不仅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山清水秀的美景也是游客流连忘返的重要因素。
绵山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这里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道寺院、革命遗址于一山,素有“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寺不古,无景不典”之称。
绵山有大小天然岩洞百余个,最大的是抱腹岩:山势如两手抱腹,形成一个宽60米、长约150米、深约50米的巨形岩洞。200余间殿宇、禅房藏于岩洞“腹内”,再“抱”万余名游人也不显拥挤。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傅山游历到此时曾赞叹:“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在这里。
绵山的寺观,或高耸于峰巅,或镶嵌于绝壁。东汉古刹铁瓦寺、三国曹魏抱腹寺、北魏鸾公岩和唐代回銮寺及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道观建筑群——大罗宫等,殿宇巍峨,造像生动。寺观中还有大量宋代及元明清时期的碑刻雕塑。
绵山的另一奇观是崖壁上的蜂房泉。在一处高约100米、宽约30米的绝壁上,长着数十对大小不一的石乳,上面长满了碧绿的苔藓。每逢春夏时节,上面还会开一些紫色的小花。石乳常年滴水,如珍珠断线一般,或急或缓,无论干旱雨涝,从不断流。据说,石乳500年才生出一对。
这里还有堪称“全国柏树之冠”的秦柏及形态各异的 “虎柏”“龙柏”“鹿柏”“象柏”。秦柏已有2000多年历史,高16米,主干周长11.8米。
层峦叠嶂满目皆绿
放眼绵山,层峦叠嶂,到处是醉人的绿,这在北方雄浑的大山中是不多见的。水涛沟长10余里,沟里泉水淙淙,蜿蜒流向山外,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说的“石桐水”。逆水而上,可见几十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汇流于石桐水中,流出沟时已汪洋恣肆,倾注于绵山的深谷之中。
过了抱腹岩,从栖贤谷攀登十余架天梯,过一线天,经仙人石、超凡洞、壁上园、蝴蝶窝、龟象石,就到了哀号坡。相传,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母子被烧死,面对枯木青烟,触景伤情,命随从将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顿足哀号:“足下,足下!”随从等也是一片哀号,响彻林野。这里就成了哀号坡,相传对朋友尊称“足下”也由此而来。过了哀号坡,又经足下亭、思烟台、寒食诗碑就到了介公祠。
介公祠内有介子推母子塑像,偏殿墙上有介子推生平的精美壁画和历代名人题咏介子推的诗词。从介公祠出来就上了柏树岭,岭口有两株一大一小并生的柏树,人们说这是象征介子推与介母的“母子柏”。
在柏树岭之巅便是介公墓。介公墓为椭圆形山丘,削平的一面嵌一墓碑,旁有元明清历代石碑数通。墓前两侧有方形石柱数根,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三教文化兼容并存
绵山似乎有一种包容天地、吞吐万物的气势,佛、道、儒三教文化在这里兼容并存。绵山的灵魂是介子推的高风傲骨。屈原在《九章》中曾写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绵山的许多景点,都和介子推有关。绵山自然景观雄奇、人文精神博大,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赏心悦目,还有被介子推的高风傲骨所激荡的一腔正气。
随着历史的变迁,绵山已成为人们访古寻幽、品味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近年来,绵山风景区在充分挖掘优秀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更注重全民健康养生旅游,恢复清明寒食节中的各种民俗活动,创新发展了荡秋千、踢毽子、武术和拔河等传统健身体育项目,抢救了蹴鞠、娄鸡子等濒临失传的健身项目,为广大民众呈现出天人合一、其乐融融的场景,让游客在与美景相约的同时重温历史、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