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规范化仪式在农村少年儿童中的组织归属感影响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超禹
摘要:少先队仪式作为少先队组织政治启蒙的关键途径,承载着少先队组织重视仪式体系建设的历史传统,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少先队仪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能够贴合农村少年儿童实践能力和群体观念强的特点,而且能够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有效实现政治育人的目的。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联并发挥情感作用,少先队仪式活动有助于增强农村少年儿童的组织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少先队仪式;农村少年儿童;组织归属感
新时代少先队工作,聚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引领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通过庄严而富有政治感染力的少先队仪式活动,在农村少年儿童中建立身份认同,从而形成组织归属感,充分发挥了少先队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最终落实到激发光荣感的主线上来,促进农村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确保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后继有人。
一、少先队规范化仪式体系的概述
(一)少先队仪式的历史渊源
中国少年先锋队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群团组织,自建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政治性。少先队仪式是体现少先队组织政治性的重要载体。伴随着少先队组织的发展,少先队仪式体系逐步完善。
成立于1922年9月的安源儿童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儿童组织的先驱。广义上,少先队的历史可追溯至此。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演变为劳动童子团。这一时期是少先队仪式的形成期。劳动童子团已经规定了敬礼、呼号和标志的具体形制。这一套礼仪规范为少先队仪式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儿童团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团和地下少先队,都基本继承延续了以敬礼、呼号和标志为核心内容的仪式体系。
(二)仪式在少先队中的地位
重视仪式体系建设是少先队的历史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前,早期儿童组织已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起具有政治色彩的规范化仪式体系,旨在引导特定儿童群体建立自我政治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从而提升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制度建设的系统化,少先队规范化仪式体系在继承历史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
仪式教育承担着政治启蒙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少先队已经剥离了早期儿童组织的斗争性,但政治性是一以贯之的根本属性。《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指出,少先队的性质“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1]新时代的少先队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这意味着少先队被赋予了功能属性,即教育性。少先队的根本属性和功能属性要求共同实现,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包括队旗、队徽、队歌、标志、队礼和呼号这些具体的、实践性的仪式符号在特定的时间与场合规律性地出现,能够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2]使得少年儿童的集体情绪增强并建立起组织归属感,最终实现价值观的塑造。综上所述,少先队的仪式教育将教育性寓于政治性之中,而且具象化的内容符合低龄段儿童教育规律,最终实现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
(三)新时代少先队规范化仪式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为落实《少先队改革方案》提出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显著增强”主要目标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健全少先队仪式教育体系”具体要求,2017年9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制定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标志礼仪基本规范》,2024年1月2日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仪程规范(试行)》,构建起以全流程的仪式规范和具有政治内涵的符号元素为核心的仪式体系,标志着新时代少先队仪式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第一,少先队规范化仪式体系全面覆盖了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的全部阶段。这一体系包括加入组织的入队仪式、日常组织生活中的队会仪式、衔接阶段的初中建队仪式,以及到龄后的离队仪式。其中,入队仪式是少年先锋队员成长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仪式,包括出旗、奏唱队歌、宣读决定、宣读名单、授红领巾、宣誓、授中队旗、聘请辅导员、提出希望和要求、呼号、退旗共十一项流程。这些仪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程序,更是在庄严的氛围中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的有力工具。
第二,充满政治内涵的少先队符号和元素渗透在少先队规范化仪式体系之中。具象化的符号和元素,如红领巾、队旗、队徽、队委(队长)标志、队礼和呼号,不仅在重要时间节点的各类仪式中得以展现,而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持续地出现,渗透于少先队员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符号和元素不仅仅是组织的标志,更是政治教育的载体。
二、少先队规范化仪式与农村少年儿童的组织归属感之间的关系
(一)农村少年儿童的特点
在讨论农村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相关问题时,有必要了解农村少年儿童受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影响而形成的群体特点。首先,相对于同龄的城市少年儿童,农村少年儿童有更多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因此他们动手实操能力更强,更加适应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其次,受乡村文化熏陶的农村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怀。在个人、家庭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理解方面,农村少年儿童的群体组织观念更强。但是农村儿童在教育机会方面也存在着劣势。受客观条件限制,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当代农村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
(二)少先队仪式教育与农村少年儿童的适配性
少先队仪式教育在农村少年儿童中具有显著的适应性。少先队组织的仪式在实践教育、组织意识和素质培养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而这些优势正与农村少年儿童的特点契合。因此,少先队仪式能够在农村少年儿童群体中发挥长处,农村少年儿童也更容易接受以仪式活动为载体的少先队教育。此外,少先队仪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农村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不足的劣势。因此,少先队仪式教育在农村地区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三、少先队规范化仪式对组织归属感的作用机制
(一)关联生活培养责任感
针对少先队的仪式教育体系要求,少先队仪式活动将教育指导与生活相关联,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工作方式,最终实现教育目的。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树立榜样,并以少先队重大活动为契机进行表彰表扬,逐渐培养农村少年儿童的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从多种形式的工作优化、全方位的环境建设等方面深入,营造对党和祖国的强烈情感,实行高质量的爱国教育等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完成组织归属感培养,全面深化少先队仪式教育体系建设。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各种责任与义务,帮助农村少年儿童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逐渐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组织归属感。
(二)发挥仪式教育的情感性作用
在“双减”教育发展改革背景下,构筑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要求对以往学校重知识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整,而少先队组织在实践育人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培养组织归属感的主要方法就是开展少先队仪式活动。此类活动不仅能够发掘利用少先队标志标识和少先队重大节庆日的深刻教育内涵,而且能够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少先队仪式活动能够融入各种家国情怀,并通过设计各种学科教学渗透方案的形式,进一步落实好德育教育、红色教育等内容。[3]因此,开展少先队规范化仪式不仅是对目前农村学校教学活动中所欠缺的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培育农村少年儿童建立对少先队组织的归属感、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三)引导农村少年儿童社会政治化
当代农村少年儿童身处与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发展背景两个坐标系的交汇点,是这一进程的经历者与见证者。在农村少年儿童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身份认同,有助于当代农村少年儿童深刻理解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少先队工作指导、推动少年儿童政治化,对于全体队员政治教育和培育意义重大。[4]少先队仪式活动是在庄严的氛围中进行的。曲调振奋的队歌、激昂的呼号、统一佩戴的红领巾,这些都使得少先队员深感自己被少先队组织接纳,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些都有助于在少先队员心中建立起自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身份认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伟大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完成了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T2023E08)
参考文献
[1]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J].中国共青团,2020,(15):20-21.
[2]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
[3]余文婷.加强少先队员归属感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赵彩.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