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6月07日

隰县瓦窑坡墓地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亮相


    本报记者 田璐

  6月6日,“万年永保”——隰县瓦窑坡墓地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在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出土于瓦窑坡墓地的50余件精美青铜器,展示了青铜器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及获得的主要认识和学术成果。
  瓦窑坡墓地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当时的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并清理墓葬17座,其中包括1座陪葬马坑、11座铜器墓、4座陶器墓、1座空墓,出土了一批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该墓地是近年来山西地区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墓葬年代自春秋中期延续至战国早期,是一处以晋文化因素为主,并吸收了部分北方戎狄文化、南方楚文化因素的晋国墓地。该墓地的最高等级墓葬采用五鼎制,应该是晋国地位显赫的卿大夫或者镇守蒲地的地方长官,其家族或世族共用一个墓地。
  此次展览在山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太原市文物局、中共隰县县委、隰县人民政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主办,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隰县文化和旅游局、隰县博物馆等单位共同承办,展期6个月。展览分为“妙手”“慧眼”“求索”“秋实”4个单元,全面展示了青铜器的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延长文物寿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揭示、保护及保存了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信息,为考古学、技术史、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博物馆展陈提供了重要资料,也让观众近距离了解了青铜器的器形、纹饰变化等。
  其中,“妙手”单元向观众展示了考古人员的创新探索,通过三维结构光扫描技术、设计专用保护支架,对残损铜鉴进行修复的过程。同时,为全面保存和延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信息与价值,在高清摄影的基础上,考古人员对部分青铜器实施了三维扫描,并建立了三维数字模型。使用便携式X光探伤机对青铜器进行了X射线影像分析,全面记录了青铜器的内部结构和微观裂隙,对后期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慧眼”单元揭示了瓦窑坡墓地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铸造工艺等诸多技术特征,用科技考古实现了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阐释。“求索”单元向观众展示了青铜器的组合、器型、纹饰特征及相关文化属性。“秋实”展示了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文物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取得的重要进展及丰硕的研究成果。
  瓦窑坡墓地的发掘,填补了山西地区春秋中期高等级铜器墓的空白,承载着三晋大地悠久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次展览对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多样化发展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更是太原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生动实践的体现。通过丰富的展览,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点燃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更好地展示展览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