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6月14日

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巩萍


  摘要: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推动青少年成长成才,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价值。本文详细论述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我省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提供有关借鉴。
  关键词: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是党民族工作主线的进一步落实,体现了理论与实际、过去与未来的高度统一。要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依托,营造民族团结的日常氛围,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渗透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
   一、总揽全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做好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关键在党,核心在党。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全过程。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也是做好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坚持在青少年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及民族团结教育,就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能够破坏我们和谐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就有充分的政治保障。
   二、形成合力,发挥各方积极作用
    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域之事,更不是一家之责。要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学校是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力量。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依托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推动青少年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团结意识,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讲台始终掌握在合格的教师手中。
  家庭教育是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环。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让孩子受益匪浅。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把民族团结、和睦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和责任。
  借助多元社会主体的力量,共同推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通过校政合作,构建以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青少年意识教育基地,全方位宣传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文化等正能量内容。加强校企合作,组织青少年进行研学等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场所的积极优势,举办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各类展览、讲座等。
   三、文化传承,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不可多得的文化沃土,是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根源。其一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教育全过程。可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各类各级学校开展国学课程、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等。其二要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在青少年中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遗迹、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深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其三要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宝库,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活起来”和“用起来”。可以策划举办少数民族文化展览、文艺汇演等,展示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化元素,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其四要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具有中华文化底蕴、适宜青少年观赏的文学影视戏剧作品。
  四、融入生活,潜移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舆论引导和社会日常氛围营造,潜移默化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心中。一是注重开展日常仪式感教育。可以通过重要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组织青少年参与民族节庆活动,增进其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二是创新平台和载体,开展经常性地社会实践,突出实践的日常化和实效性。通过常态化举办民族文化体验营,开展民族团结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各族青少年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影视、服装、美食、音乐等各个领域,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四是做好日常宣传工作,把好舆论导向关。积极挖掘在民族团结、志愿服务等领域表现优秀的各族青少年典型事迹,组织宣讲团讲述各民族团结友爱的互助故事,用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触动青少年心灵。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相融合,依托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报道,打造正面宣传矩阵。
五、创新形式,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
    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对于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意义非凡。2022年7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的 《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指出,要坚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东西协作,坚持动员社会,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注重实效。首先做好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鼓励少数民族青少年来东中部地区居住求学,支持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扩大向东中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引导东中部地区高校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比例。其次积极探索各族青少年交流交融新路径,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合作机制。双向组织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青少年开展夏(冬)令营、研学、交换家庭等体验式交流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进行全面交流互动。最后持续拓宽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交流沟通的渠道。搭建“云端”平台,通过视频连线、社交账号加好友等方式进行“云交友”,为各民族青少年搭建跨越地域的友谊之桥。
    六、久久为功,构建常态化、长效机制
    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其持续性和有效性。一是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推进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目标方向和执行制度等方面的建构设计。二是要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组织领导、制度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常态化规范化的跟进保障机制。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社会调研等,收集青少年的意见和需求,对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四是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内驱力和动力。把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部门和各级各类院校绩效考核中,避免形式主义和敷衍塞责。建立正向激励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对青少年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给予定性和定量评价。(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T2023E0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01).
  [3]五部门印发意见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N].人民日报,2022-07-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