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夜校成为素质提升“充电站”
茶艺、书法、古琴、国画、八段锦、化妆、架子鼓……日前,运城青年夜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开设了20多种课程。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课程,“夜校”这个颇具年代感的词语焕发新生。要打造青年夜校,让年轻人在业余时间有新追求、好去处,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充电赋能”。
青年夜校频频出圈,是当代青年人积极拥抱生活,主动提升自我的表现。青年夜校给予了青年们追求梦想的机会,让他们怀着对生活的热爱,挖掘潜能,进阶提升,在学习中重塑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从非遗制作到短视频剪辑,从传统茶道到手冲咖啡,课程贴近青年实际,内容丰富,师资专业,既不耽误白天上班,又能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还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然成为城市青年繁忙工作之余的精神“桃花源”、文化“栖息地”。
夜校再度走俏,折射出大众对公共文化资源需求的增长。青年夜校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有完善的教育资源分配能力,足够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能力,还需要有高效的公共关系能力,考验着政府的基层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呵护好这股“夜校热”,相关部门应把办夜校当成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在优化政策环境、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利用质效等方面下足功夫,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形成一套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夜校”服务运营模式。要以购买公共服务、创新立项补贴等方式整合盘活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体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依托街道、社区等,改扩建更多的活动场地和平台,同时加强与高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的老师,让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为更多青年提供学习机会。
在物质丰富的当下,年轻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追求,每个人都希望遵从本心,找到自己“成功”与“快乐”的专属模式。要聚焦费用友好性、时间灵活性、课程丰富性,围绕青年对文化生活、技能学习、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坚持寓教于学、寓文于课,实时动态更新需求、筛选培育优质内容,大力开发一批具有品牌实效的培训课程。要持续延伸青年夜校主题,使青年夜校贴近青年实际、融入青年生活。要提升办学质量,丰富办学形式,持续为广大青年提供有趣、有用、有意义的精神大餐,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范围,让文化基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日常、浸润到城市的内在肌理、改变城市的精神气质。
夜校“出圈”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更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应有之义。期待各地聚焦做青年友、聚青年力、集青年智,鼓励支持发展“青年夜校”,推动公共资源的适度倾斜,逐步完善优质、普惠、共享的文化供给体系,打造青年提升“充电站”、织密青年赋能“服务网”、丰富青年社交“新场景”,让文化资源更多惠及青年,让“夜校热”不断升温,让更多青年主动提升自我、拥抱新时代,凝聚起向着更美好生活不断前进的信心与力量。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