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6月21日

东安稻田美如画


  夏日东安村,青秧插满田,风景美如画。
  6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左权县麻田镇东安村,200多亩稻田阡陌有序、流水潺潺、秧苗青青。新修的稻田公园,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写生创作。
  在东安村,美丽的稻田不仅产出粮食,产出风光,还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5月23日,东安村迎来今年的水稻插秧季。因为用上了机动插秧机插秧,往年需要一周多的插秧工作,今年仅用两三天就基本完成了。
  “这得好好感谢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帮扶。”东安村支委杨彦忠告诉记者,近年来,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县交通运输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为帮助村民提高插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帮着购买了机动插秧机;为解决稻农脱粒收打难题,帮村里购买了双滚筒脱粒机;为解决稻米加工难题,又帮村里买了精米加工机械……“没有县交通运输局的帮扶,东安村的水稻产业发展不起来。”村干部郭世平感慨地说。
  东安村位于麻田镇东北部,全村170户、580口人,耕地面积300亩,主要以水稻、核桃、玉米种植为主。2018年开始,左权县交通运输局进驻东安村开展驻村帮扶。
  左权县交通运输局驻东安村第一书记高永红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驻村伊始,工作队结合东安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恢复水稻生产、发展优质大米产业、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帮扶计划。”
  虽然地处太行山区,东安村一直有水稻种植的传统。抗战时期,驻扎在该村的八路军利用清漳河水,挖渠引水、修滩造地,成功试种了水稻。上世纪70年代,东安村水稻种植达到高峰,一多半的水浇地都种了水稻。后来,因为水稻品种老化、种植成本增加、种植结构调整等原因,当地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2000年,东安村水稻种植基本绝迹。村民只能种植玉米、小麦、核桃等农作物,产量不高,收入有限。
  虽然有种植传统,但想恢复水稻种植却不容易。为打消村民顾虑,村党支部书记和部分村干部决定带头试种。试种前,县交通运输局专门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到太原晋祠大米种植基地学习考察,订购秧苗,引进技术。然后,在村里示范种植了5亩有机水稻,并一改传统种植模式,按照统一秧苗、统一浇水、统一施肥,科学化种植,精细化管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秋天,东安村水稻恢复试种获得成功,总产达到6000多斤,平均亩产达1200斤,亩均产值远超种植核桃和其他作物。水稻试种的成功,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信心。村民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恢复水稻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020年,东安村水稻种植扩大到50多亩,县交通运输局进一步帮扶完善了村里的水稻种植渠系配套、晾晒场地和稻米加工设施。2022年,该局又和麻田镇党委、镇政府共同投资修建了东安村水稻育秧大棚配套工程,新建2座钢架式育秧大棚,安装自动化喷灌系统、配套电力设施,购进全套育秧机器设备等,全村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余亩,总产量达13万斤。2023年,东安村水稻种植发展到200多亩,亩产达1300斤,亩均收入较玉米增收近一倍,村集体收入增收近10万元。
  沉甸甸的收成会说话——今年,不仅东安村的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还成功带动了周边泽城、西安、西崖底等村子发展水稻种植,种植总面积增长到近300亩,连片成势,形成了独特的太行山稻田美景。
  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为更好地帮助东安村发展水稻产业,县交通运输局先后出资购买了插秧机、脱粒机、封口机、大米色选机等种植加工机械,实现了东安村水稻种植、加工一体化;同时,帮助村里争取上级资金,建起了大米加工车间,保证丰产丰收的水稻都能及时加工成精品大米;还帮村里建起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大米商标,帮助村民统一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实现增产增收。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东安村村委会主任王守伟说:“在左权县、麻田镇和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帮扶下,东安村水稻产业从原来的人工育苗到今天实现了机械化,从育秧、插秧、收割到收购、销售形成了‘一条龙’,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提高了村民收入,也保证了一方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又不止于产业。据了解,驻村帮扶6年来,左权县交通运输局先后出资和协调相关部门资金110多万元,帮扶东安村发展富民产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文化建设,发展水稻、核桃种植,修建道路、引水渠、大棚、加工车间、晾晒场等,开展村居环境整治,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小山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新起点、新发展、新篇章。如今的东安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幸福。下一步,东安村正结合左权县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建设,以农旅融合为契机,建设清漳水稻观光田园,为艺术家、院校美术师生提供写生新画卷,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