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7月02日

持续教育引导青年群体防范网络电信诈骗

●刘铮 白琳琳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日益活跃,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腾讯发布的《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1》指出:4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占受害者比例达79%;20—29岁的受害者占比达41%。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理应引起全社会重视。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网络、电讯等现代电信技术手段,采用非接触性方式,针对不特定对象,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他人钱财的犯罪。从诈骗途径上看,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主要通过“电信流”“资金流”实施。犯罪分子必须以“电信流”为载体,与受骗人取得联系,然后以转账等“资金流”方式获得资金。电信网络诈骗的“电信流”包括电话、短信、微信、QQ、网络社交平台等,“资金流”包括现金转账、第三方支付、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付款等。“电信流”和“资金流”的运动过程存在多个环节和节点,需要借助电话、短信、微信、银行卡、支付宝等具象化实物或工具来实现,包括获取信息、取得联系、建立信任、设置陷阱、引导支付等环节。无论哪个(些)环节被受骗者接受,都可能发生一起真实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若任意一个环节出现断路,则可避免诈骗的发生。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 《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2017.1—2021.12)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7年—2021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的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共计28.2万余件。2021年10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的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草案)》,包含了采取预警、劝阻、宣传教育、打击跨境作案等综合治理措施。
  此外,《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1》显示,十大网络电信诈骗类型分别为:刷单返利诈骗、杀猪盘诈骗、贷款与代办信用卡诈骗、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诈骗、冒充领导及熟人诈骗、虚假购物与服务诈骗、虚假征信诈骗、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诈骗和网络婚恋交友诈骗(非杀猪盘)。
  现阶段,尽管教育引导青年群体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不断升级变化,消费者仍要加强风险防范。
  锤炼优势。持续引导青年进行正确的网络社交活动和网络自我展示。引导青年发布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朋友圈,培育新时代青年阳光健康的形象,在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努力,不躺平、不颓废,保持良好心态,塑造观念安全。重视青年男性正常的婚恋需求,教育他们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扭转他们在两性话题场景下冲动型网络支付的现状,提升安全支付水平。
  审时度势。即时关注青年网络行动和网络获取信息行为。这两类网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他们构建安全支付观念。如在女性受害者较多的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场景下,要鼓励青年通过网络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培养其形成非正常流程下的网络支付敏感。中低学历青年在从网络获取信息后能提升安全支付观念,这是积极自我教育需求的体现。相应地,要从供给端大量输出预防网络电信诈骗的宣传知识及遭遇网络电信诈骗后的补救方法,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安全支付水平。
  补齐短板。强力聚焦青年网络休闲娱乐和商务交易行为。从研究结果看,这两类网络生活对安全支付观念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这两种网络活动存在较大风险。因此,要从技术方面入手,让青年一打开网络游戏、一打开转账界面,第一眼先看到网络安全支付的警示语,提醒他们可能遇到的支付风险。
  摘自《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