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县辕村遗址2018年发掘资料公布
完善青龙河流域仰韶文化演变序列
本报记者 王丽娟
7月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夏县辕村遗址2018年发掘资料。该遗址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著名的西阴村遗址位于其东,东下冯遗址居其北,盐池居其南。夏县师村遗址从大的地理地貌上看,疑与辕村遗址为同一遗址。因此,辕村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为晋南地区典型的仰韶文化聚落。
位于运城市夏县裴介镇的辕村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中心在辕村南进行了试掘,发现仰韶文化中期至宋代遗存。2018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现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发现的灰坑和墓葬进行了发掘。发现的遗迹有仰韶中期房址、陶窑和灰坑及宋金时期墓葬等。灰坑中含少量木炭屑、红烧土块和较多的陶片。可辨器形有钵、罐、盆和瓶等。陶器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泥质陶绝大多数为红陶与红褐陶,表面多施陶衣,并经磨光。陶器表面装饰有线纹、弦纹、彩绘及附加堆纹。彩绘多施于盆、钵类器物口沿或腹壁外侧,有红衣黑彩和白衣黑彩。制法均为手制,除小型器物直接捏塑,其余多为泥条盘筑,盆、钵和罐等口沿有修整痕迹。主要器形有盆、钵、尖底瓶、平底瓶、杯、环和器盖等。夹砂陶粗糙,陶胎较厚。陶色多为红褐色和灰褐色。器形主要是罐。石器多为残块,主要有刀、铲、斧、钺和凿。骨器以磨制精细的锥、针等小型器居多。角器多为鹿角,数量较少。蚌器保存较差,以刀或小件装饰品为主。
发掘中袋形坑数量多,出土遗物丰富。灰坑上下2层堆积,分别是使用时期和废弃以后的堆积,该坑底部出土一组8件完整的陶器组合,表明这类形制的坑为储藏东西的窖穴。这些发现,为揭示遗址分布范围、堆积情况与聚落内部功能分区等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