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7月15日
临汾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理化室负责人白冰

抽丝剥茧觅线索 锲而不舍查真相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为死者言,为生者权。坚守岗位,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更不怕同腐败、有病的尸体打交道。经常出入常人难以想象的案发现场,秉持一颗正义心,用所学专业技术科学判断、精准鉴定,抽丝剥茧揭开事实真相,让公平正义得到伸张,他就是临汾市公安局刑事技术侦查支队理化室负责人白冰。
  
  扎根刑侦一线于“无声”处显身手
  
  2011年10月,白冰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通过山西省公务员招考进入临汾市公安局刑技支队,由一名教书育人的预备教师变成侦查破案的人民警察,身份的转换意味着他将要接受更多新的挑战。
  2012年,临汾市一名女子被害,尸体漂浮在河水中,两个星期后才被发现。还没进入中心现场,远远的就能闻到尸臭味,那种味道真的会让人把胃里所有东西都吐出来,白冰拼命捂住口鼻才勉强忍住。进入现场的一刹那,人的感观被颠覆了,尸体因高度腐败已变形,地上爬满了白色的蛆虫,这一切让他一时不知所措。而老刑警们已经从容淡定、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白冰清楚地看到蛆虫慢慢地爬到了老刑警的鞋上,他们看都不看一眼,随意跺跺脚接着干。下午2点多,已经工作5个多小时,由于尸检腾不开双手,白冰将干馍馍喂到老刑警嘴里,而他们却一刻不停手头的工作。
  白冰始终忘不了这个场景,忘不了老刑警们的每一个动作,他们通过一次次的言传身教,完成了一代代的接力传承。正是有了这种传承,白冰才更加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刑事技术民警必须具备的责任与担当。这种责任担当陪伴着他经历了600多次命案、火灾、爆炸等各种现场勘查和13000余起检验鉴定。
  在案发现场,他把每一次勘查现场都当做一次挑战,相信再精明的犯罪也一定会有破绽,学习老师傅们求真务实、细致规范的精神,从不轻言放弃。
  多年来,白冰在爆炸、纵火、投毒类案件中,通过现场勘查和理化检验为案件定性、查找线索、确定犯罪嫌疑人作出突出贡献,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先后被评为 “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山西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入选全省刑事技术能手库、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成为全国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坚守方寸之地 捍卫公平正义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白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单位提供的优厚技术条件,立足专业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先后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创新项目6项,发表SCI、国家级核心、国家级期刊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1项。
  在实验室里,他始终保持执法公心、受理耐心、鉴定恒心,先后出具18200余份鉴定文书,均无差错。白冰深知,每一份鉴定都承载着一个无辜家庭的殷切希望,坚守实验室方寸之地,也能捍卫公平正义。
  2018年1月,他参与申请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建立140余种样品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样品数据库,可快速对制毒现场常见易制毒化学品及毒品的合成原料、半成品及成品定性检测,该方法于2022年12月登记为公安部科学技术成果。
  2023年,经过长达5个月的时间,白冰利用技术方法对省目标案件检验鉴定,成功鉴定出海洛因、咖啡因成分,打掉涉毒团伙4个,抓获涉毒人员75人,缴获毒品35.8公斤,扣押现金98万余元,先后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通报表扬。同年5月,CCTV-12《天网》栏目播出了《双面毒客》,将该案作为一起精品案例进行专题报道。
  2023年6月,白冰主持申请法庭毒物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通过建立生物传感器用于有毒有害样品检测分析方法,可以对投毒现场的未知检材在几分钟内得到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有毒有害样品的定性定量结果。撰写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从警十余年,白冰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凭着对专业技术的初心、对刑技职业的挚爱和对司法公正的坚守,他一直扎根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始终把敬业奉献摆在首位,至真至善的精神从未改变。他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是他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斗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