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7月16日

文博专家齐聚龙城研讨黄河流域青铜文明


  本报记者 田璐
  
  大河流金,古今照见。7月13日,由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主办、山西博物院承办的 “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策展实践研讨会”在山西博物院举行。来自上海、山东、宁夏和山西等地的各博物馆和考古院的馆长、院长及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对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策划展陈进行研讨。
  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早期铜器滥觞于黄河上游,青铜文明曙光初现;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出现了 “器以载礼”的早期国家,伴随铜器的出现,奠定了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历史格局;夏代,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化达到鼎盛。关于青铜文明的展陈,一直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展品,受到各界期待和关注。
  山西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晓毅表示,青铜文明是大河文明最具特色的特征之一。作为文博单位,要携手并肩,加强交流,通过高质量的展览和常态化的研究,共同阐释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共同探讨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重要意义。
  研讨会上,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以 《“吉金·中国——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的整合与重组”展的内容策划》为题,就“吉金·中国”的展览背景、框架和内容进行了交流和介绍,探讨以铸铜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因素如何向中原汇聚,从而催生出王国文明的伟大历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以 《中国青铜文明视角下的 “三代同源”与“多元共生”》为题,讲述了华夏文明育中国文化的多元复合,三代同源这一历史命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与一统,考古学研究为这一命题提供了“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的支撑。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讲述了《上海博物馆青铜展览的策划与实施》,认为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立馆之根本,专业性的内容是展览的重要基石,博物馆的 “基本”正是文物及其相关学术研究。
  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以《齐鲁文化的阐释与弘扬》为题,讲述了齐鲁文化的内涵构成、发展机制、形成背景,提出应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哲学等相结合,跨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为挖掘、阐发、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南普恒以《春秋时期晋国铜器生产中的技术变革》为题,介绍了春秋时期的晋国青铜器范铸工艺变革,技术简化趋向显著,纹饰逐渐向细密化的风格转变,晋系青铜器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
  山西博物院青铜博物馆馆长梁育军进行了 《器以藏礼 物以载道——“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策展思路解析》,特展以青铜时代为核心,把空间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围绕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产生及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为主线展开,最终达到透物见人、以物论史的目的。
  主旨发言结束后,专家们积极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与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展示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如何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民族精神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