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7月17日
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李玘

金牌讲解员 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孟存田 文/图
  
  李玘现就职于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8年间共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近12万人次,先后荣获山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展 “优秀讲解员”、“携手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山西省第四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讲解员”称号。
  “如果要为我的青春绘上底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青少年和市民记住英雄的名字,记住英雄的故事,记住英雄的阳泉,让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李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推敲打磨 入耳入心
  
  18岁进入百团大战纪念馆时,面对不同受众,李玘准备了12个版本的“讲解词组合”,每个版本都来源于上百次讲解后的推敲打磨。小到发音、走位,大到历史脉络,红色故事怎么变成趣味解说抓人耳目,都需日积月累狠下苦功。从 “照本宣科”到“因人施讲”,再到有热情、有感悟、有温度地精彩呈现,是8年间她接待12万人次的日夜拼搏、无悔付出的结果。
  要先讲到自己心里,才能讲到观众心里。李玘说,刚到馆里,她要记诵近10万字的讲解稿。宿舍、楼梯、走廊,化成她晨昏苦读的课堂,留下她孜孜以求的身影。她将讲解稿融汇贯通,熟记于心。
  红色讲解要通过生动的讲述,把红色精神从抽象的表述、枯燥的数据转化成有血有肉的英雄故事,将红色的革命种子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播撒在受众心里。李玘开始学习党史知识、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象礼仪……作为红色文化讲解员、宣传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点触动到她,会让她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常言道“入耳入心、入情入理”,李玘认为,只有做到“相信自己说的每一个字”,才能真的讲好、讲出彩、讲得打动人心。
  
  因人施讲 拉近距离
  
  李玘把讲解分为三个层次:熟练背诵、生动讲述、因人施讲。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因人施讲很重要。所以,面对不同阅历、不同领域、不同政治面貌的受众,李玘的宣讲内容和模式均会有所调整。她总会时刻分析讲解对象,量身定制讲解词,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针对中小学生等年轻群体年龄较小、接受程度较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李玘在讲解时着重把握时长,将严肃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如在宣传少年英雄时,她把英雄形象具体化,更有带入感。
  为年迈的观众讲解时,李玘“挑重点”,语气凝重,语速放缓,声量放大,要让他们听得明、记得清。
  
  挖掘史料 注重积累
  
  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李玘翻阅了《彭德怀自述》《陈锡联回忆录》《彭真传》《百团大战纪实》《山西抗战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产党口述史料丛书》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以丰富知识储备。
  此外,李玘还注重时事的积累,关注时代的变化,每天看学习强国和新闻联播。这些点滴积累有助于她更好地开展讲解工作,特别是在讲解一些政治性的主题展览时。这种展览的针对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感强,讲解员的角色定位也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党的路线方针宣讲人、思政教育者和文化传播者。
  讲解工作之余,李玘把重心放在挖掘整理百团大战英雄故事和历史史料上,仔细研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相关故事,不断丰富讲解内容,深化阳泉红色文化挖掘的广度与深度。她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抗战史书,并做好笔记,在提炼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工作便利寻访参加过百团大战的革命烈士后人、老将军、老前辈及其子女,搜集资料,挖掘整理相关抗战史料,整合后融入到平时的讲解中,让这些历史真正“活”起来。8年来,她先后拜访了近百人,搜集并整理了大量重要史料。在寻访过程中,她更加深刻认识到讲解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更坚定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
  宣讲红色故事,她不仅是一个传播者,更是一个学习者。李玘表示,她会用声音和情感解读好红色精神的真谛,讲好百团大战的故事,讲出思想的力量,让每一位听讲解的观众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