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8月07日
阳泉市第八届青联委员刘广辉

创新手术器械 最大限度造福患者


  先锋者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勤思考,善于发现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并付之行动,将所发现问题转化为科研项目和专利产品,解决实际
  问题。” ——刘广辉
  
  个人简介
  
  刘广辉 男,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阳泉市第八届青联委员,阳煤集团总医院创伤骨科二病区主治医师,阳泉市医学会骨科青年委员会委员,阳泉市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常委,阳泉市科技创新团队成员,2019年至2020年作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学习,主持省教育厅科技创新项目1项,阳泉市科技局科技创新项目1项,获国家新型专利3项,曾获阳煤集团总医院2021-2022年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本报记者 孟存田 文/图
  
  刘广辉作为一名青联委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工作时间,不是在为患者诊疗,就是在手术室里为患者做手术。工作之余还积极参与义诊活动、青联活动,送健康、送温暖,服务社会,践行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不遗余力地传播医学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青年奉献青春力量。
  
  成果转化 提高应用价值
  
  刘广辉负责承担的 《精简定位胫骨截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研究》由山西省教育厅立项,属于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本研究与传统胫骨平台截骨法形成对照,通过参考胫骨平台磨损程度和所选取胫骨假体垫片厚度,将胫骨冠状面精简划线定位,个体化地调整胫骨平台截骨厚度和后倾角度。本项目的研究为全膝关节置换中胫骨平台截骨的精准化、个体化提供新的方法。通过该项目研究,将手术实践成果,形成新型专用手术器械的申请、应用及相关科技论文成果的发表。该项目的创新是:胫骨平台截骨中,综合参考内、外侧平台磨损程度、胫骨垫片类型及厚度,通过精简的标线定位,突破原有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使术后的膝关节具备更优的生物力学效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全膝关节置换中胫骨平台截骨的精准化、个体化提供新的方法。
  由阳泉市科技局立项的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近端肌性组织保护的应用研究》,刘广辉作为项目负责人,通过尸体解剖发现,股骨近端开口处存在肌性组织间隙,并且探明了该间隙与开口处的解剖关节,该组织间隙能够做到钝性分离,成功运用该肌性组织间隙,不仅可以减少肌性组织的锐性切割和机械磨损,还提高了开口的准确性,减少术中透视次数。但该方法应用需要具备较高的人体解剖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钝性分离该肌性组织间隙时更需要操作者很好的手感,所以对该方法的普及应用,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项目,将对相关经验进行系统化总结,研发新型通道保护装置,使该应用能够普及化,通过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该项目的社会应用前景和价值。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提高本地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术,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填补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形成相关知识产权,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不遗余力 传播医学知识
  
  刘广辉发明了一种桡骨头专业复位钳,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据了解,该装置应用于桡骨头骨折术中,通过该装置使得该类手术操作步骤简化,固定有效,解决了该类手术术中维持复位困难的问题,并通过该装置的应用,解决内侧骨折块复位、固定困难的难题。他还发明了一种膝关节置换中股骨远端截骨的髓外定位装置,本装置是全新的股骨髓外定位截骨装置,可以做到髓外精准定位,对外翻角度的调整范围增大,对截骨厚度精确到1毫米,利于后续截骨操作步骤的精准。本装置部件间组合简单,拆分简单。在截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突破原有定位、截骨方法,避免对股骨髓腔内部的破坏,减少了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他还发明了一种尺骨骨折术中复位、牵开装置,可以维持最佳前臂手术体位,省去一名助手,并且维持稳定,可以做到对骨折端的牵引和间接复位,牵引力量持续、稳定。
  本装置具有自动组织牵开功能,牵开范围适用于整个尺骨干,对不同平面的尺骨干骨折均可适用,相比人工牵开,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强的特点。本装置的最大亮点和实用价值,即通过一套装置,做到多种功能的融合,维持最佳手术体位;牵引功能,利于复位并持续维持;拉钩装置可横向和纵向调节,显露充分,持续性强,省去人力;装置可反复使用,重复性好。本装置的部件均可进行最大限度的拆卸,组装快捷、方便,对后期的保存、消毒十分方便。术中使用时占用空间少,使用简单、快捷,重复性强。
  一直以来,刘广辉敢于挑战自己,创新意识强,通过手术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业余时间加工、改进、创新手术器械,努力提高手术疗效,最大限度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