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土地 赋能乡村振兴
记者实地探访“农地入市”的“泽州样本”
本报记者 郭丽菲 文/图
8月2日上午,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内,几辆满载货物的厢式货车驶出山西吾谷宜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厨房,将各式早餐发往全省各地。
这块占地8.37亩的厂区是山西吾谷宜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112.14万元总价,从东四义村通过租赁方式获得了20年的使用权。除去22.43万元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东四义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共获得收益89.71万元,这笔收益一部分用作补偿款分给农民,另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
“以前企业想拿地办厂,不仅土地征收费用高,而且审批周期也长,现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简称“农地入市”)后不仅可以少花一半钱,审批效率也大大提高,一个月时间就办完所有手续可以开工建设了。”陈立平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农地入市”不仅让企业获利,也给政府、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收益,真是多方共赢的大好事。
陈立平口中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正是“农地入市”的有效尝试。“‘农地入市’就是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出让、出租等有偿方式,进入土地交易市场交易的行为。”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调研员裴小霞介绍,晋城市泽州县作为山西省唯一一个承担了两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任务的试点县,在改革的道路上,以“试制度、试成效”为核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增强了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能力,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2024年4月23日至24日,省自然资源厅在泽州县召开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会议,“泽州经验”获得一致好评。
盘活存量资产 激活发展活力
巴公镇东四义村位于晋城市城区以北18公里处,共有780户2600多口人,耕地2600亩。该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荣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的奖旗和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奖状,成为全国闻名的卫生模范村、农业战线的楷模。
在东四义村,有一座晋城市最大的民营养老中心——壮之乐养老中心,这里水系丰盈、绿树成荫,吸引周边众多老年人前来入住。
“我们的养老中心也是通过‘农地入市’的方式拿到这块土地40年的使用权的。”壮之乐养老中心院长原向前介绍,养老中心开发企业广西鹏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每年向东四义村委支付15万元,其中4.5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四义村累计完成5宗127.95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金额2060.92万元,缴纳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462.88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共获得收益1598.04万元。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东四义村每一寸土地物尽其用,让乡村价值得到全面体现和发挥。
“东四义村土地流传取得的成效是泽州县‘农地入市’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尝试通过出租、出让等多种有偿方式,让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进入交易市场,解决历年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无法进入市场流转的问题,保障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泽州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逢珏告诉记者,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死资产”变成了 “活资产”,截至目前,两轮改革中泽州县相关村集体和村民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共获得土地收益3.55亿元。
严把“入市”环节 提高审批效率
经过第一轮的五年改革,泽州县构建了“1+9+3”制度体系,即“一个总体制度”,设计入市政策;“九个配套制度”,完善入市程序和办法;“三个保障制度”,共完成94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积3085.4亩,成交金额3.74亿元,缴纳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7965.42万元,留存村集体和村民2.94亿元。做到了土地用途、入市方式、入市途径的全覆盖。
在第二轮改革过程中,泽州县自然资源局严格把控“入市前、入市中、入市后”3个环节。入市前,对是否入市、怎么入市,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民同意后,才能申请;入市项目获批后,村民就地价评估、入市方案、收益分配等再次执行“四议两公开”,让村民自主决策贯穿入市全过程,确保入市结果符合村民真实意愿。入市中,紧紧把握 “合规”这个要害。严格按照入市流程、把控环节,从入市主体、地块确认、入市方式,到收益分配、抵押贷款、纠纷解决等,都要规范运行。入市后,每宗地都要持续加强评估。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次“四议两公开”的程序,村民企业和村集体、村民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拆迁等问题迎刃而解。
“‘农地入市’省去了土地征收环节,审批效率大大提高,入市土地审批一个月内就可办结,创优了招商引资环境。”王逢珏介绍,泽州县改革期间实现了项目一个月内办结用地手续,创造了用地审批的泽州速度。
从输血到造血 助力乡村振兴
8月2日清晨,31岁的张玉凤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她也曾留在大城市从事过许多工作,但是3年前,她还是选择回到家乡陪伴父母,照顾孩子,而且在离家只有十几分钟路程的山西吾谷宜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也能满足她兼顾工作和家庭的需求。
“我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3年了,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在这里工作的还有好多,能在家门口就业真的很开心。”张玉凤说。
“农地入市”盘活了土地资源,企业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问题,扩大了生产规模,还能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挣上工资。
享受政策红利的不仅有需要就业的年轻人,还有需要养老的老年人。记者在壮之乐养老中心采访时,81岁的李瑞英说起现在的生活,高兴地合不拢嘴:“每天和老姐妹们一起扭一扭、唱一唱,心情很是舒畅,争取多活几年。”
过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先被征收为国有建设用地后才能出让,农民和村集体一般只能拿到一次性征地补偿。但是“农地入市”后,农民和村集体不但可以得到一定补偿,还能享受到除去成本后的大部分收益。
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幸福公园里老人健身,孩子嬉戏;快乐广场上跳舞的大妈迈着整齐的步伐,开始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位于巴公镇西北5公里处的靳庄村,通过“土地入市”将村集体收益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部分用于村内环境整治、修建公园、广场、安置住宅,让全村人受益。
综合发力 让改革效益最大化
靳庄村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地面积2.66平方公里,有485户1231人,耕地面积2293亩,宅基地面积300余亩,交通便利,人文环境和发展空间较好。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靳庄村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在新农村建设政策支持下,大部分农民建了新房,却建新不退旧,致使256宗宅基地凋敝闲置。
如何盘活这些“沉睡”的土地,泽州县自然资源局和靳庄村委会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将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多项改革有机结合,综合发力,取得了改革效益最大化的试点。
“尊重民意,科学编制村庄规划。”靳庄村以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被列为泽州县首批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试点。
“我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对生活类建设项目做出安排,更着重谋划主导产业发展,做到了农产品生产有空间、农民生活有空间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靳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军介绍,靳庄村以拆除凋敝宅基地为抓手,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为镇重点工程提供用地指标,同时根据拆除房屋的建筑年代、建筑类型、房屋结构现状等制定不同的有偿退出方案。
宅基地既是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重要的资产,靳庄村将凋敝宅基地中的19.8亩用于新建3栋安置住宅,根据一户一宅政策,提供不同户型供农户选择。
79岁的宋臭炉通过置换原有宅基地,没多花一分钱就住进了84平米的新楼房,推窗望去,乡村美景尽收眼底。
“住上这新楼房,冬天有暖气,不用生炉子,上厕所还有坐便器,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了。”宋臭炉带着记者四处看他的新房,开心得像个孩子。
靳庄村以宅改促整治,以整治促宅改,既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又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同步落实转产项目落地,释放土地利用空间;增加了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农地入市”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省自然资源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轮改革以来,我省12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共完成入市43宗、1300.88亩、成交金额1.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