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 牛晓未 高子茹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当前,高校共青团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存在主动性不强、参与形式单一、常态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对策,提升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是指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协调、规范,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团结动员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高校是青年群体最为广泛的地方,是联系青年最紧密的组织。因此,高校共青团作为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独特优势。
一、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分析其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推动社区建设和谐发展
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不仅能够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还能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例如,可以组织文化节、运动会等社区活动,让居民们交流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不仅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够促进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
(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高校共青团可以发挥自身组织优势,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基层社会治理项目,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素质。
(三)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基层社会治理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们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活动,能够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培养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能力。
二、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青年群体特征的多样化,高校共青团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问题,亟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共青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行政化依赖与自主性缺失。
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行政化指令居多,对学校、上级组织等体制依赖过多。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参与方式、参加人员以及开展过程都比较被动。一是受资金、场地和时间等因素影响。资金不足使得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受到制约,无法主动选择参与形式与内容,在人员安排、过程设计、效果控制等方面比较被动。二是对方单位对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发挥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普遍认为大学生主体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在活动制定和开展过程上对于大学生参与度设计较低,导致高校难以发挥主导作用,无法针对青年特点和需求,进行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进而导致工作自主性不强,工作效率低下。数据显示,在“山西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问题”的调研中,“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占比高达90.48%,“资源不足”占比达到80.95%,“参与度低”占比19.05%,“活动形式单一”占比52.38%。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共青团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二)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限制与专业性不足。
由于高校共青团主体为在校大学生,受课余时间、缺乏社会经验等因素影响,导致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高。一是形式相对单一。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有团员青年向团组织报到、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青年返家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等,服务形式相对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理想。二是专业水平不高。大学生课业压力重,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分散较少,缺乏社会经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不高,距离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数据显示,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这一调研中,志愿者“服务专业性低,无法匹配服务对象需求”的困难在高校共青团干部与大学生志愿者中存在的比例较为突出,占比达 42.86%与22.17%。
(三)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同质化明显与创新性不足。
目前山西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多数项目的内容和形式相似,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导致活动创新力、竞争力不足,难以吸引提高关注度和参与度。此外,部分项目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导致活动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项目效果,也影响了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声誉和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三、提升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提升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既是青年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政治引领,增强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观能动性。
共青团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聚焦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方向。高校共青团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突出政治属性,明确主体责任。要增强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提出有针对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案,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实效。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正确的引领方向。坚持党建带团建,针对社区实际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设计参与感强的活动。例如开展“我和祖国共成长”“追寻党的百年足迹”“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史资料征集”等大型活动,引导志愿者坚定理想信念,在行动中学思践悟。二是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实施“青春有我 社区报到”社区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开展党史宣讲、助老扶幼、文艺惠民等实实在在解决居民困难和需求的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选派优秀共青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颁发聘任证书,严格考核管理,充分发挥团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高校共青团与社区共建共治”“团团联合”等专栏,提升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二)加强人才培养,规范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流程和途径。
社区是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空间,高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也在社区。合理选配团干部、基层团组织以科学方式参与到社区治理全过程至关重要。
一要加强团干部选拔和培训。注重高校共青团专兼挂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团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的培训。严格把控选拔流程,确保选配精干力量到社区任职。二要规范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工作流程,建立社区工作专项培训体系,加强岗前培训,定期举办高校与基层团组织联合培训会、团干训练营等,全面提升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三要以项目为导向,拓宽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载体和途径。以志愿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效能。2022年11月,共青团中央发布 《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明确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的总体目标,强调突出青年志愿服务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打造群众需要、青年喜欢的品牌志愿项目,引导学生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同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特长,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度,从而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提升服务效能。
(三)深化组织参与,形成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常态化机制。
提升共青团组织的内涵动力,着力推动共青团组织向多元化、扁平化的网格结构转变,由过去团员单个报到转变为以团支部为单位向社区报到,组织化参与推动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相关制度体系。制定大学生校外实践认定办法、志愿服务时长认定细则等相关制度,规范校内组织、个人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流程。组建专项工作队伍,合理配置人员构成,从人员选拔、聘用、培训、管理、认证、表彰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人员流动问题。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共建合力和整体效应。着力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间的协调合作,签订校地共建协议,加强联动,补齐短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创新驱动,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针对寒暑假问题,拓宽服务途径,开发线上服务板块“云辅导”“空中结对帮扶”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智慧社区、网上共青团建设。针对项目延续性问题,建立社区档案,将社区居民需求记录在册,定期汇总整理,针对相对集中的突出的问题作出回应解决。以需求为导向设立高校共青团参与社区治理的项目。通过制定社区工作手册,完整记录项目实施开展情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很好地解决了往常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开展问题,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效能。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体,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敢于斗争、善作善为,把握正确方向,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探索高校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T2023E44)
参考文献:
[1].“共青团+社会组织+青年”“枫桥经验”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J].中国共青团,2020,(06):56-57.
[2]黄永鹏,苏杉.百年共青团社会治理效能的“十四五”规划再提升[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22(04):1-7.
[3]刘沾,刘少华.新时代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J].长治学院学报,2021,38(06):15-21.
[4]郭凡凡,郝喜明.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