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8月15日

探秘“海丝”遗珍 百年瓷器银币亮相省城


  本报记者 田璐
  
  8月14日,“瓷影银光——漳州海丝贸易瓷器与银币特展”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瓷器篇”和“番银篇”两大部分,用200余件文物向观众展示了福建漳州窑瓷器和通过海外贸易流入我国的各国银币。
  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尤其是欧洲人发现了从好望角到东方的路线,加快了欧洲与中国的贸易。明隆庆年间,海禁解除,明朝正式开设漳州月港作为唯一合法的出海贸易港与西方进行贸易,中外海上贸易迅速发展,达到高峰。
  漳州窑瓷器作为海外贸易众多商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福建漳州月港的扬帆通商而遍及海外诸邻。紧随漳州窑瓷器的“分贩东西洋”,大量“番银”不断涌入漳州,数量之多、国别之众、使用之广为国内罕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贸易“番银”异彩纷呈,形成独具漳州特色的“海丝”遗珍。
  此次展览,“瓷器篇”部分以海上贸易抵达区域为线索,分别叙述了漳州窑瓷器在对外贸易目的地——东亚、东南亚、中西亚与北非、欧美诸地所发挥的影响。展出文物涵盖米黄釉、颜色釉、青花、五彩、素三彩等不同瓷器品类。“番银篇”部分通过对“番银”时代和所属地域的梳理,展现了一幅横跨亚、欧、美各大陆主要国家,持续明清几百年的中外贸易交流的画卷。“番银”在漳州的流通,记录了漳州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的历史,对漳州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番银”在漳州不仅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习俗之中,同时也助推了我国货币由银两制向银元制的演进。
  此次展览由太原市文物局、漳州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承办。观众可通过欣赏远渡重洋的瓷器和跋涉千里的银币,了解其承载的我国古代海上贸易的艰辛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