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8月20日
山西点石成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刚

面塑非遗传人 巧手拿捏传神作品


  本报记者 郭丽菲 见习记者 赵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西点石成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刚是名90后,但他却是做了16年面塑的“老手艺人”。他坚持不懈守护着心中的热爱,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拿捏中孕育出一件又一件传神作品,传承着面塑技艺。
  
  不断尝试 力求完美
  
  2008年,杨刚从学校毕业,想着学一门手艺谋生,于是便投奔在天津开饼铺的同乡,学习做油酥饼。
  “做面点就是熟能生巧,必须多练。”为了提高做面点的水平,杨刚一有时间便不停地练习,还抽时间参加各类培训。久而久之,他制作面点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类型也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可以独立制作百余种面点的面点厨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刚接触到面塑。令他没想到的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捏的小玩意儿也可以走进艺术殿堂。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把这门手艺重新拾起来。
  “做面塑要细心,更要耐心。”杨刚说,面塑制作十分复杂,七成面粉、三成糯米粉,再加入一定的水和蜂蜜,揉到一起蒸30分钟,然后再揉均匀。随后,经过构图、做头骨、搭骨架子、上色等工序后,才算是完成一件面塑作品。“一个好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有的甚至能保存上百年。”为了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杨刚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和面、染色、捏作品,不厌其烦地调节温度、湿度、软硬和调色,曾因达不到心中的完美标准将一件作品重复制作了300遍。
  
  秉承匠心 探索创新
  
  为了做好面塑,杨刚还解锁了很多技能,雕刻、糖艺……为了追求真实,他还专门研究了人物服饰,捏出来的面人不光表情栩栩如生,连服饰细节都力求还原历史。同时,为了让作品跟得上时代,他还创作了不少迎合现代人口味和需求的作品。
  2019年,以“新时代的中国:山西新转型 共享新未来”为主题的外交部第十七场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举行,杨刚从山西十万余名从业厨师中脱颖而出,担任此次外交部举办的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冷餐会主厨,他所得意的两道面点作品“太原拇指包”和“汾阳绿豆糕”亮相。
  制作“汾阳绿豆糕”时,为确保每名外交使节和代表都能品尝到,不留遗憾,杨刚加急准备了900份,短短30分钟便被领取一空,并得到一致赞扬。“太原拇指包”是杨刚的原创作品,他对产品要求极高,不光要求每个包子6克、18个褶,还要面相美观。他深知,匠心是不断追逐、不断创新;匠者,是做到虚心、恒心、细心。在活动时间紧、任务重且要保证出笼品质的前提下,他从早上7点到次日凌晨4点不间断地投入制作,完美完成了650个包子的任务。当“太原拇指包”亮相冷餐会时,瞬时成为使节代表品尝的焦点。使节代表们称这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包子,是突破传统观念、令人惊艳不已的一道美食。
  2023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在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面塑展区,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杨刚和他的团队历时40天精心制作的二十四节气面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引得众人争相拍照,分享给亲朋好友。
  
  带徒授艺传承发展
  
  爱上面塑可能是一分钟的事,但守护面塑这门老手艺,却是一生的事。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杨刚成立了“杨刚职工创新工作室”,并在多个职业院校担任面点老师,传授山西面食、面塑、风味小吃等的制作技艺,带徒传艺200余人,为山西餐饮行业输送了一大批面食技艺人才。
  “当下,不少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面塑便是其中之一。”每每想到这些,杨刚都会感到焦虑无比。“像我这种90后学习面塑手艺的人特别少,何况更年轻的人呢?我非常欢迎更多人来了解、接触面塑,希望这门老手艺能不断生根发芽,持续焕发生命力。”
  带着这份传承的责任,杨刚一直走在不断进步的路上。他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烹饪类大赛,在全国赛事中共获得7次金奖、2次银奖,在省级赛事中共获得6次特金奖、4次金奖,还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第22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三晋技术能手、运城市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尤其是在人物面塑技艺方面,他造诣非凡,被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未来,杨刚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期待,他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面塑艺术的内涵和魅力,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同时,也会尽全力将面塑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培养更多面塑人才,让这一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