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反哺农业 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本报记者 郭丽菲
2008年,王晓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他自筹资金为村民捐建了整村集中供热设施,截至目前已为村内各项事业捐款100多万元;投资2000余万元流转农民土地建设农业采摘园和研学基地;打造中下温文化产业小镇,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2016年,当选向阳镇中下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王晓刚继续带领村民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几年来,中下温村的产业旺了、村庄靓了,村民的生活“有里有面”,发展得风生水起,蹚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为农民富裕增底气
近年来,王晓刚在村里建起了樱桃大棚,引进的新品种“俄罗斯8号”比车厘子更大更甜,是目前太原近郊最大的室内种植樱桃项目。在中下温村,大棚里的水果一年四季不断档,还有西红柿等各类蔬菜和花卉“轮番上阵”。很多游客到村里,随时能体验采摘带来的乐趣。
过去,村里的大棚并不多,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王晓刚出资2000多万元,成立了景盛鹏飞农业科技园,建起26个农业大棚。这几年,村里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地的收益从种玉米时的不到500元涨到1700多元,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
2023年,王晓刚趁势而上,又流转40多亩土地,建起了研学基地,当年就有1万多名学生到中下温村进行农事体验和研学体验。这一年冬天,富有特色的冰雪嘉年华带来2万人的客流。
同时,王晓刚在酒上做文章,建起了以当地风景区命名的酒厂——崛山围山酒厂,用村民种植的高粱酿酒,扩大了高粱种植面积,彻底解决了周边种植户的高粱销售问题,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乡村振兴首先要有产业打底。作为第22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晓刚认为,利用城郊农业的区位优势,搞特色种植是个突破口,不仅能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还会引来人流,带动乡村旅游。再加上毗邻的太原市北部现代农业园和汾河四期公园的独特优势,村里的农旅产业大有可为。
为乡村治理添活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中下温村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大伙由“看”到“干”,拿起扫帚铁锹,清理杂物、清扫院落、植树种花,积极参与环境整治。
如今的中下温村,街面干净整洁,大小街巷绿化亮化全覆盖,植树种花数千株,村子有颜值更有气质。仅改厕一事,就让村民提升了幸福感,院里的厕所贴了瓷砖、装了暖气,旱厕变水厕,干净还暖和。村民高兴地说,这都是好政策和好领导带来的福。
有山有水、有楼有院,这些让城市人羡慕不已的稀缺资源,已经融入了中下温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村民争当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的氛围更浓了,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村里的“中国鼓乐文化传习基地”、省级非遗项目“西华门舞狮”成了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大型表演。
近年来,王晓刚积极探索尝试“党建引领+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即由村两委领办创办合作社,村集体与合作社融合发展,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
在这样的思路下,中下温村盘活闲置宅基地,将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和资源,努力打造农家小院样板,风格独特、以中医养生为特色的农家小院吸引了城里人到此一探究竟。
样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不少村民由质疑观望变为心服口服,主动出资打造自家老院,准备跟上乡村振兴的步伐,大干一场。目前,中下温文化产业小镇已经打造了9个特色独具的农家小院,还有3个生态农家饭庄。这项工作还将持续下去,让闲置资源为村民带来更多收入。
如今,在王晓刚的引领下,中下温村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实干精神、创新思维和为民情怀,不仅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支持,也为其他村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计划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产教学研一体的高校成果转化智创园区,建设农产品展销中心和线上交易平台,延伸壮大乡村振兴产业链。”王晓刚描绘着家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